▲周卓煇教授認為現階段,大學可以做的是「品格教育」的落實。 (資料照)
【亞太新聞網/記者蔣彤雲/新竹報導】
「你在夢中的發明,是你的,還是公司的專利?」,「是美女就優先錄取,對嗎?可以解決部門士氣低落問題嗎?」,「幾奈米技術竊取,若涉《經濟間諜罪》,判刑會有多重?」,諾貝爾獎得主中村修二為了專利權益控告日亞老東家,合乎專業倫理嗎?9月2日,清大學生最愛的“必修課”之一【工程倫理】將再次開課,可以容納200餘人的台達館璟德講堂,目前有187人預選,精彩可期,歡迎旁聽。
清華大學特聘教授周卓煇指出,從1990到2024年,這門課在清華,總共有10,610人選修過,若不是2016年通識中心的“壯舉”,修課總人數,應該更多。
2016年,清大合併新竹師大,清大通識中心利用課程重新盤點之際,終止了這門課,也就是說,合併後的清華大學不需要【工程倫理】這門課?
周教授認為,通識中心的這個舉措,已經嚴重傷害到學生的受教權,更具體傷害到相關科系進行工程教育認證的資格,單方面停止「品格教育」相關的課程,只會對學校形象產生負面的影響。
周教授回顧35年前,多虧中原大學以及一群願意走出禱告室的基督徒教授,特別是中原大學當時的工學院院長王晃三教授,在他的帶領下,【工程倫理】課程的輪廓、架構、個案資料,逐漸豐富了起來,隨後,便促使【工程倫理】課程率先在清華與中原這兩所大學開辦了起來。
周卓煇說,那個時期,工作團隊也非常驚訝,其實【工程倫理】課程,在美國與新加坡等先進國家,已經實施了多年,我們卻是孤陋而寡聞。
曾有畢業校友在澳洲求職,想考個工程師證照,其中的一個要求,便是要上【工程倫理】課程,所幸,他在清大修過周教授的【工程倫理】課程,而因此獲得抵免。
周教授補充說明,最早之前就有【醫學倫理】,後來是【工程倫理】,但是那個時候,【商業倫理】或【企業倫理】依舊是個例外,沒人重視,直到出了世界級的大事,像是2001年的安隆案,像是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機,因為牽扯到太多的哈佛校友,哈佛大學商學院才開始面對,開始重視【企業倫理】教育,至於成效如何?大家可以繼續留意觀察。
▲周卓煇教授認為現階段,大學可以做的是「品格教育」的落實。 (資料照)
周卓煇教授無奈說,這次「某科技公司機密技術遭竊取」事件,三位涉案校友,被具體求刑“想當的重” ,除了當事人應當面對之外,各該公司、學校應該加強在職、在校「品格教育」,政府也應該對新增的法規《經濟間諜罪》,加強宣導,以防範未然,而非事後重懲。
現階段,相關大學可以做的事,包括「品格教育」的落實,清大方面,至少可以立即檢討、改進,督促相關學院(半導體學院、工學院、電資學院、原子科學院……等等)與相關系所,開設【工程倫理】等專業倫理課程,如此這般,也是「亡羊補牢,猶不為晚」。
周教授語重心長的指出,他在清大唸書4年、教書快38年,對清大有極高的期許,他最想要看到的是,清大可以真心落實校訓,也就是將「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校訓落實在教育上,讓畢業學生,都有這般氣度、氣質,而不是光說不練,技術灌輸與品格教育脫節。
周卓煇強調,無論如何,他仍是會一本初衷,要將最好的給學生,要將最有能力、最有品格的學生,給企業,給社會,給臺灣,儘管【工程倫理】這門課,一直被穿小鞋,甚至打了赤腳,然而,對學生最有幫助的課程,還是不能不開,雖然現今被逼,只剩下自己系所的這個牆角。
這一次,周教授將帶著10個系所、180多位學生,從【工程倫理守則】、某科技龍頭公司自訂的專業倫理守則,以及2022年增訂的《國安法-經濟間諜罪》等,來檢視這次的「機密技術竊取」事件。
「同時,我們也會探索“那座山”的工作環境,是否真的會有“工作、家庭難兩全”的窘境?」周教授說,畢竟他們有不少的校友在“那座山”裡效命,也立下了不可抹滅的汗馬功勞。
周教授認為,與學生共同面對未來工作可能面臨的種種「兩難」,又最好是可以協力找到「雙贏」之路,讓「學為所用」,讓學生、企業皆蒙福,才是身為老師又是學長的天職。
周教授還將傳授一項絕學,一項超越「三思而後行」、超越「錦囊妙計」的「倫理抉擇七部曲」;而會善用此學的,亦將會是社團、企業、社會傑出的領導人。
若有無法前來旁聽、修課的民眾、在職工程師,周教授建議購買高立圖書出版,他親自撰寫,有100個有趣個案故事的【工程倫理】教科書。
周教授亦可親赴各校、企業、機構演講;有興趣的,可電洽周教授實驗室(035742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