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央氣象署最新資訊,10月27日晚間9時11分在宜蘭縣政府東北方22.1公里(位於宜蘭縣近海)發生芮氏規模6.0地震,地震深度112公里,最大震度台北市、宜蘭縣達4級。氣象署表示,未來3天不排除會有規模5至5.5的餘震。
值得注意的是,地震發生前一天清晨,林口上空出現罕見的莢狀雲,引發網友熱烈討論。臉書社團「林口大家族」中有不少網友分享照片,顯示當天天空景象與平日大不同。天空上方的雲朵形狀像碟子般多層堆疊,看起來就像一疊盤子,且線條相當清晰,像被刀切過一樣整齊,與一般棉花狀的雲不同。被日出映上金黃後,呈現橘紅帶點紫色的奇特景象。
地震發生後,許多網友將這兩件事連結在一起,紛紛在社群媒體上留言討論。有人認為這是「天有異象」,也有人說「看了沒有平靜的美感,還像是要預言有什麼災難似的」。甚至有網友將這種雲形容為「火鳳凰」,認為是地震的預兆。
然而,氣象專家對此現象給出了科學解釋。前氣象局長鄭明典表示,「很多莢狀雲」代表台北上空有強風,可能是南風的季風槽正在增強當中。季風槽增強可能會帶來偏北風,此外北台灣還可能出現高溫,中南部應該會開始降溫。
氣象署也曾對莢狀雲的形成原理進行說明。當一股穩定且潮濕的氣流吹過山丘時,會呈現波浪狀上下擺動的情形。氣流被迫抬升時,水蒸氣遇冷而凝結成雲;氣流下沉時,因為變暖,就再次蒸發化為不可見的水蒸氣,雲就消失了。這種因地形而生的反覆過程,就形成了莢狀雲。
專家強調,莢狀雲的出現與地震並無直接關係。這種雲的形成主要受到氣流、地形和溫度等因素的影響。雖然某些自然現象可能在地震前出現,但目前科學界尚未發現可靠的地震預測方法。
專家呼籲民眾不要過度解讀自然現象,而應該關注官方發布的地震警報和防災資訊。同時,也提醒大家在地震發生時,要保持冷靜,採取適當的避難措施,確保自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