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開學了「學校蔬食日2.0」記者會 倡議加入多元植物性蛋白食品


▲開學了,立法委員陳昭姿、劉書彬國會辦公室與多個民間團體共同在立法院召開「開學了,請給學生好吃的低碳蔬食—「學校蔬食日2.0」,增加「多元植物性蛋白食品」」記者會。(圖/台灣永續飲食轉型智庫協會提供)

【亞太新聞網/記者蕭任峰/台中報導】

今(28)日正值暑假結束全台學校即將開學之際,立法委員陳昭姿、劉書彬與多個民間團體共同於立法院召開記者會,呼籲教育部正視校園「蔬食日」多年來成效不彰的問題,推動「學校蔬食日2.0」,讓孩子在校園裡吃到真正美味、營養又低碳的餐點。與會團體一致指出,現行的蔬食日餐點口味普遍不佳,導致廚餘嚴重與學生排斥,若要達成政府淨零排放與健康飲食目標,必須進行制度性改革。

立委劉書彬指出,現行的蔬食日常因菜色單調、營養不均與口味欠佳而效果有限,必須升級為「蔬食日2.0」,從三個方向著手:
1.多元植物性蛋白:將豆類、堅果、菇類、大豆製品等納入菜單,使營養更均衡。
2.好吃又營養:由營養師與廚師合作設計符合學生口味的創新蔬食餐。
3.融入教育:將飲食與氣候、環境教育連結,讓學生了解「為什麼要吃蔬食」。

他強調,蔬食日不僅僅是一頓飯,而是養成孩子健康飲食習慣與實現永續社會的重要一步,教育部應盡速推動改革。


▲植物肉比紅肉更保護心血管。(圖/台灣永續飲食轉型智庫協會提供)

立委陳昭姿則表示,低碳健康飲食是淨零轉型的基礎,但目前蔬食日餐點品質差,反而使學生對低碳飲食產生反感。她呼籲教育部應立即檢討,確保校園能提供「好吃的低碳蔬食」,才能真正發揮教育意義,避免政策淪為形式。

學生家長林媽媽分享,許多孩子反映蔬食日餐點「不好吃」,甚至學校嘗試在料理中添加肉末,依然難以下嚥,導致廚餘居高不下。她也指出,校園午餐幾乎只有蛋奶素,純素學生只能仰賴家長自備便當,這種情況讓孩子缺乏平等用餐的權利。

她呼籲教育部建立師生與家長的回饋機制,確保蔬食日不僅好吃營養,也能讓孩子在友善氛圍中培養永續飲食的習慣。

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理事長陳椒華指出,根據 IPCC 第六次氣候報告,全球應推動「以植物性為主的飲食」以因應氣候變遷。她建議校園午餐應納入更多植物性蛋白,如植物肉、素鬆等,並比照台中、台南的做法,把「每週一日蔬食」納入營養午餐自治條例,讓政策落實為孩子喜歡的飲食習慣,而不是造成食物浪費。


▲植物肉比紅肉更加保護心血管。(圖/台灣永續飲食轉型智庫協會提供)

台灣永續飲食轉型智庫協會理事長張祐銓則批評現行規範的「雙重標準」。依國際 NOVA 分級,火腿、培根、熱狗等動物性加工肉與素肉同屬超加工食品,但教育部卻將素肉標示為「過度加工建議少供應」,而動物性加工肉卻允許一週一次。事實上,WHO 已將培根與香腸列為一級致癌物,風險遠高於素肉。他呼籲教育部應修正規範,並增列豆漿、薏仁漿等植物飲品,提升餐點多樣性與美味度。

週一無肉日平台秘書長張家珮補充,許多家長仍誤以為「吃肉才健康」。然而,哈佛與史丹佛等多項國際研究都證實,植物肉不僅能提供足夠蛋白質,還能顯著降低膽固醇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她呼籲教育部比照國際趨勢,允許在校園午餐納入植物肉與多元植物蛋白,讓學生既能吃得健康,也能兼顧環境永續。

與會團體一致呼籲教育部,不應再讓蔬食日流於形式,而是應改革為真正「低碳、營養、美味又友善」的校園飲食政策。唯有如此,才能讓孩子從小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並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減碳行動,為台灣邁向2050淨零轉型打下基礎。

Related Posts

1 of 35,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