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傳媒|記者責任編輯/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近年大力推動晶片製造回流,被視為戰略性產業政策的核心目標;然而據科技媒體《Wccftech》報導,全球半導體供應鏈設備大廠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財務長希爾(Brice Hill)直言,「歷經數屆美國政府推出的補貼與獎勵措施,實際影響僅在邊際上有一點點作用,事實上並不會改變全球半導體產能配置的大方向」。
希爾進一步指出,晶片需求的真正驅動因素來自PC、數據中心與智慧型手機,「補貼只是把客戶從台灣拉到美國設廠,總體需求並沒有改變」;儘管持保留態度,應用材料仍計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投資2億美元(過去已投入超過4億美元),力拼擴大美國本土產能。
為了加速產業回流美國,美國政府一方面祭出補貼政策,美國總統川普一方面施壓,若半導體業者未在美國建立實質生產據點,將面臨高額關稅。
與此同時,川普政府近期將原本規劃對英特爾(Intel)的89億美元補助,轉為股權投資,連帶使政府單位成為公司股東;此協議並附帶一份5年期認股權證,價格定於20美元,若英特爾出售超過49%晶圓代工部門股權,美國政府可額外買下5%的普通股。外界推測,這是為了防範英特爾未來可能的分拆動作,而類似方案還可能擴展至其他晶片產業。
應材同時承認,在中國市場正遭遇打擊,由於美國商務部祭出「實體清單」限制,公司約有4億美元訂單無法交付,導致市占率受損。這與三星、SK海力士、英特爾等廠商被禁止在中國廠區使用美國技術的情況相當,凸顯地緣政治對半導體產業鏈的影響。
儘管面臨政策與市場雙重挑戰,應材最新財報仍表現穩健,2024會計年度第三季淨營收年增8%,達73億美元,顯示高階製程設備需求仍具韌性。業內人士認為,補貼與政策工具確實能在短期內改變投資地點,但難以撼動整體供需結構。
川普政府的「補貼+股權+關稅」組合拳,顯示美國不僅大舉引導半導體廠回流,更打算直接掌握其戰略資源;至於應材此時逆風示警,也凸顯政策與市場現實的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