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小改組後國安會新人事接著上路。從名單中可見賴清德總統將「年輕化」、「溝通力」作為用人主軸,趙怡翔、李問都是不到40歲的國安會黑馬。民進黨立委王定宇讚許這是「給年輕世代機會」的突破,然而外界的質疑不少;國民黨立委馬文君直言,「國安會不是給年輕人刷經驗的地方」,民眾黨立委張啓楷憂心,此安排不僅影響國家安全,對國安內部會造成多大的衝擊?賴政府人事安排難掩同溫層的侷限,也令人擔心對於國安專業會不會太輕忽?
726與823兩波大罷免重挫民進黨,不僅導致賴清德與卓榮泰民調下滑,更反映民眾對政府施政不滿。其癥結絕非單純的「溝通不良」,而是政策制定過程缺乏廣納建言的氣度。以「國會改革法案」為例,當時執政黨揚棄事前協商的慣例,待三讀通過砲火全開猛批在野黨,並以釋憲掣肘國會;今年預算審查戲碼再度重演,為能事先妥善溝通,刪凍後竟與罷團合流。放手讓朝野對立惡化,背後的算計,或許才是民眾看破執政黨手腳的真正原因。
內政不彰或許還可成為朝野互嗆的相罵本,偏偏川普攪局,賴政府在國際談判同樣失分。川普政府四月對台課徵高額對等關稅,卓榮泰還信誓旦旦說「可以安心睡」,最後卻遭「20%+N」的疊加課稅,與日韓相比更顯吃虧。賴政府的預判能力與對美溝通能力漏洞百出。另外,賴總統無法過境美國,台美中關係在川普時代更形緊繃,如今國安會副秘書長卻交由三十多歲的發言體系出身者承擔,能否嚴峻的外交情勢,社會難免憂慮。
除了國安會兩位新任副秘書長歷練亟待觀察,總統府人事方面,賴清德也選擇延攬曾在賴辦、民進黨或總統府歷練的「自己人」。張惇涵、阮昭雄、鄭俊昇、趙怡翔、李問,這些青年才俊或有其專業,但明顯的共通點是出身於綠營核心圈,長於發言與媒體應對,而非專職於國安、經濟或國際戰略。
不可否認,年輕化有其必要。世代交替是政治常態,綠營人士緩頰,趙怡翔過去在華府的經歷,也確實比同齡人更接近國際舞台;李問曾在馬祖蹲點,顯示其能吃苦。然而,國安會副秘書長涉及軍事、外交、兩岸等敏感議題,非僅靠「溝通能力」就能勝任。尤其在中美角力升溫、台灣貿易受制於人之際,若缺乏能實際化解風險的資深專才,恐怕難以回應變局。
賴清德強調要「更有行動力、更有效率、更貼近民意」,真正的改革,不在於年齡,而在於能否打破小圈圈,廣納不同專業與立場的人,共同回應這個時代的挑戰。倘若繼續以「溝通包裝」取代「專業治理」,恐難以在民意與國際壓力下站穩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