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新聞網/記者鍾尚軒/高雄報導】
說到高雄壽山最知名的代表性動物,大家想到的一定是台灣獼猴;台灣獼猴原本是保育類野生動物,在經過多年自然復育後,在108年時已調整為一般類野生動物,但因長期人為餵食及棲息地與市民活動區域高度重疊,防治壽山獼猴下山尋找食物及防止人為餵食已成為農業局的重要工作。
為蒐集可有效防治政策的基礎資料,農業局已建置「台灣獼猴資料分享平台」,並積極推動以「公民科學」方式,運用民眾力量共同收集鼓山地區獼猴出現時間及地點等資訊。
現在適逢開學季,中山大學及鼓山國、高中位處最靠近壽山的學校,常有獼猴在校園內出沒;為幫助新生更加了解可能出現在校園內的台灣獼猴,農業局與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合作,向新生說明獼猴的習性及應對方式,並請學生及老師一起來蒐集獼猴資料,為防治獼猴騷擾奉獻一份力量。
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秘書長林美吟表示,台灣獼猴一直以來被號稱數量最多、最容易看見的野生動物, 居住在淺山地區的牠們,漸漸因為人類活動範圍的擴張,導致生活圈與人類的重疊。因此透過壽山沿線學校的加強宣導,讓學生們可以了解如何與獼猴應對,如面對威嚇時保持冷靜不尖叫、直視,避免食物外露以及減少塑膠袋的使用…等等,理解獼猴行為應對來減少人猴衝突的發生。
農業局局長姚志旺呼籲,臺灣獼猴是臺灣特有的原生野生動物,與我們共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透過正確的知識與行動,不僅能保護自己的居住環境,更能尊重自然、建立人與野生動物的和諧關係,鼓勵靠近鼓山的市民朋友一起加入「台灣獼猴資料分享平台」,為打造安全、友善又具生態意識的社區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