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川普「關稅戰」骨牌效應 大量美企撤中、轉進東南亞投資

商傳媒|記者責任編輯/綜合外電報導

《CNBC》報導分析,上海美國商會(AmCham Shanghai)9月10日公布年度調查結果顯示,近半數美國企業在過去一年將原規劃在中國的投資轉往其他地區,比例高達47%,創2017年有此調查以來新高。主要轉移目的地為東南亞,其次為南亞次大陸(含印度、孟加拉),美國與墨西哥則落後。

商會指出,這項調查在5月19日至6月20日間進行,正值美中貿易摩擦升溫,美國一度調降部分關稅,但雙方僅延長90天貿易休戰期至11月中。上海美國商會會長鄭藝(Eric Zheng)直言,「90天對企業而言太短,供應鏈規劃是長期問題。」鄭藝也強調,企業雖能一時避免掉更高關稅,但風險依然存在。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平均約58%,中國對美產品報復關稅則約33%。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數據指出,實際稅率依商品類別而異,面對高關稅與本地競爭加劇,美企對中國五年營運展望的信心連續四年探底。調查顯示,僅28%的會員企業在2024年於中國的獲利率高於全球平均,33%更直言中國表現落後。

在競爭力上,美企認為中國同業在八大領域中有六項更具優勢,尤其在「市場反應速度」及「人工智慧應用」。零售與消費品產業中,62%的美企坦言中企AI應用更先進。美企僅在「產品品質」與「研發能力」上保有領先。

然而,調查同時反映中國近年改善投資環境的努力,認為「監管透明」的企業占比升至48%,遠高於去年的35%;受困於「缺乏透明度」的比例下降至16%。另有37%認為外資與本地企業受待遇趨於平等,較去年增加5個百分點。

中國官方近年持續釋出政策利多,包括簡化外資在生技領域投資流程、放寬政府採購標準。今年初更提出「外商投資行動計畫」,意在吸引並留住外資;不過,14%的受訪者仍認為在中國經商環境惡化,其中科技產業最艱困,高達31%業者反映困境。

與此同時,美國總統川普再度加大對外施壓,據《金融時報》報導,川普已要求歐盟對中國及印度課徵最高達100%的關稅,理由是兩國持續大量進口俄羅斯石油,美方並準備「鏡像」歐盟的任何行動。

目前美國對印度祭出高額懲罰性關稅,總額最高達50%,印度則批評此舉「不公平、不合理」。數據顯示,2025年3月止,印俄雙邊貿易額達687億美元,較疫情前增長近5.8倍。至於中國作為俄油最大買家,則因與華府達成暫時減稅協議,部分新關稅壓力被延緩。

川普亦在社群平台X上表示,美印已恢復貿易談判,並稱印度總理莫迪是「好朋友」,相信能順利達成協議。但與中國的貿易協商至今進展有限,8月底中國首席談判代表李成鋼訪美亦未取得突破。

綜觀情勢,美企持續調整供應鏈佈局,東南亞及南亞成為首要替代市場。分析人士認為,若美中關係短期內難有實質改善,這股「中國+1」(China+1:即避免只在中國投資,並將業務多元化到其他國家,或將投資引導到其他有前景的發展中經濟體的製造業)策略將進一步加速,長期可能改變亞太製造業版圖。

Related Posts

1 of 35,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