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心相‧王龍德醉陶展 彰化生活美學館展出34件陶藝作品

【焦點時報/記者林明佑報導】文化部所屬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自114年9月10日至10月12日,在該館第一、二展覽室舉辦「心相‧王龍德醉陶展」,並將於9月13日下午2點30分舉辦開幕式,此次展出藝術家王龍德的陶藝創作共34件,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館長尹彙武邀請民眾走進美學館,一同欣賞陶藝之美。

藝術家王龍德因緣際會下在泰國接觸陶藝,受啟蒙後投身此道。他運用陶板、擠坏及現代雕塑成型等技法,並結合金屬、原木、玻璃等多元媒材元素進行創作。1999年九二一地震後,他在苗栗通霄耗時五年親手打造的「圳頭窯藝術空間」(醉陶工作室),致力於推廣「生活藝術化」,他對藝術精益求精、對生活美學追求不懈的熱忱,使得其作品不僅僅是靜態的視覺呈現,更是活生生地對話與啟發。

王龍德是臺灣柴燒陶藝國際交流的重要推手。他積極推動重燃古窯柴燒,並與水里蛇窯等單位合作,成功辦理台灣首場國際柴燒研習營。他亦創辦「臺灣柴燒研究會」。1998年,他受邀赴美國聖塔安那學院擔任駐校藝術家,規劃陶藝夏令營,並於翌年舉辦臺美柴燒交流研習營,大幅拓展台灣柴燒的國際視野。他在藝術創作及教育推廣的貢獻廣受肯定,曾任臺灣陶藝學會及臺灣工藝之家協會理事長,並曾獲「推展社會教育有功個人獎」的肯定,2010年獲選「臺灣工藝之家」。

王龍德創作核心始終圍繞著「心窗」理念,他將作品視為作者與觀者間溝通的橋樑,深信打開內心之窗能促進理解與共鳴,且「心窗」無垠,無標準答案。他透過1999年「緣起」系列表現自我空間中「亂中有序」的狀態,以及2015年「陶居」系列引導觀者反思人類對大環境的責任,持續以多元形式演繹「心窗」的無垠語境,引導觀者觀照內心意識與觸動。

王龍德曾幽默回應評論家,指出「沒有風格」終將成為自己的風格,這份不為形式所囿、追求內在真實性的藝術態度,成就了他不斷創新、突破自我的創作軌跡。他堅持每次個展作品皆不重複展出,其創作靈感源於對當下環境與時事脈動的敏銳洞察與回應。例如,九二一地震後的「重生」系列以紗布包裹陶瓷象徵療傷與等待新生命,而2002年臺灣經濟低迷時期的裝置藝術「飯碗人生」則運用2,501個碗比喻社會失業現象,皆深刻體現藝術家對社會的關懷與反思。

本次展覽「心相․王龍德醉陶展」,是王龍德「把內心世界直接表相出來」的一次呈現,體現了「境隨心轉,相由心生」。反映他步入耳順之年,放下使命,享受自在隨心的創作。他將隱藏於心靈深處的思緒與感動,透過熟稔的複合媒材技法,化為可見的藝術符號。這不僅是藝術家對自我內在的深刻剖析,亦是對人類生命經驗與當代社會現象的溫柔提問,邀請觀者一同開啟「心窗」,體會作品所傳達的內在悸動與深層意涵。

Related Posts

1 of 36,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