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跌不得?網爆真相:一跌就不用選了!專家揭「不能說的秘密」
近期有網友在論壇上直言:「房價現在不能跌,跌了明年不用選,2028年更不用選。但房價還是會跌,所以開始讓小綠的聲音出來說新青安是錯誤的政策。我就不懂,台灣沒有房子的人更多,選票一定更多,為何漲房價就是顧選票呢?房價跌一半,影響到的只有2020年以後買房的人不超過百萬人啊……還是現在的股價是靠股民拿房子增貸去撐起來的呢?」這番疑問道出了許多人對「房價、政策與選票」之間複雜關係的困惑。
房價高漲確實成為台灣社會最敏感的議題之一
支持「房價不能跌」的說法,通常基於幾個理由:其一,台灣自有住宅率高達八成以上,多數家庭都握有不動產資產,一旦房價大幅下修,可能影響龐大的中產階級財富感受與消費信心,直接牽動選票。其二,銀行體系高度仰賴房貸作為主要放款項目,如果房價劇烈下跌,恐導致金融體系壓力升高,政府自然傾向避免劇烈修正。
網友提到「沒有房子的人更多,為何不顧及他們的選票?」
專家分析,無殼蝸牛族雖然人數不少,但投票行為與居住狀態未必直接掛鉤。許多年輕人選擇租屋,對房市政策的敏感度相對較低,而已經擁有自宅的家庭,對「房價不要下跌」的需求更為強烈。因此,從選舉策略角度來看,維持房價穩定往往被視為「安撫多數」的方式。
「房價跌一半,只影響到2020年後購屋的百萬人」這種說法,則過於簡化
因為房價大幅修正不僅影響新買房的人,還會連動影響所有以不動產為抵押品的借貸族群。近年房市高點時,確實有不少民眾透過房屋增貸,將資金投入股市或創業,如果房價下跌,銀行對抵押品價值重新評估,會造成「斷頭風險」,屆時受影響的族群將遠遠超過新進買方。
新青安政策本意是降低年輕人購屋門檻,但副作用是助長了市場需求,讓房價更難降溫。當市場壓力浮現時,部分聲音開始批評政策是錯誤的,實際上反映的就是政府在「協助剛需族」與「避免推升房價」之間的兩難。
總結來說,網友的問題點出了台灣房市的結構性矛盾:
一方面,沒有房的人確實渴望房價下跌;另一方面,已擁有房產的龐大族群與金融體系又難以承受房價重挫。對政治人物而言,選票考量與經濟穩定性往往重疊,使得「房價不能跌」成了近年來政策背後的潛台詞。未來台灣能否真正解開這個難題,關鍵仍在於如何讓居住正義與金融穩定找到平衡點,而不是單純押寶在「漲」或「跌」的二元選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