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駐新加坡大使童振源,昨(13)日參加星國由「現代企業管理協會」主辦的《新加坡六十年──小國大智慧的故事》導讀交流會,導讀會由總裁書香軒主持,程宇超主席、馬曉彤與張琳三位導讀人,分別就書中主題進行分享,導讀分享後,童大使以貴賓身分與會長戴恩德展開深入對談,該協會長期推動新加坡華人企業的現代化管理,希望能從新加坡的國家發展歷程中,萃取可供企業借鏡的經營智慧。

童大使昨晚在臉書中闡述指出,許多人常以「政府像企業般高效率」來形容新加坡,但事實上,國家治理的挑戰遠比企業經營更為艱鉅。企業若經營不善,仍可退出市場、轉移陣地,但政府卻無法更換人民、放棄土地或挑選國際環境。國家必須在效率與公平、成長與分配之間取得艱難的平衡,並承擔國際局勢的風險。因此,新加坡的成功經驗,對企業領導人與管理者深具啟發性。
童振源大使進一步將新加坡六十年的發展經驗,濃縮成唯才是用、良善治理、社會和諧、發揮槓桿效應及突破瓶頸等五大啟示,作為企業經營的重要參考。
一、唯才是用:人才是最核心的資本
- 培養與引進並重:既要積極培養內部人才,也要勇於引進國內外優秀專業人士,形成互補與加成效應。
- 尊重專業、重視實績:領導人必須尊重專業意見,不以職位高低決定觀點,而以績效作為最重要的衡量標準。劉太格大師就曾言:「新加坡最高領導,不是總理,也不是總統,而是真理。」
- 吸引並留住人才:提供符合市場的待遇,建立公平的晉升制度,讓人才願意加入並留下發揮。
- 共同成長:規劃完善的人才培育與升遷管道,使員工與企業能在成長過程中形成良性循環,共同進步。
二、良善治理:建立高效且誠信的管理體制
- 領導人才養成:重視跨領域歷練,培養具有整合能力與廣闊視野的領導人才,而非僅侷限於單一專業。
- 薪酬與績效掛鉤:透過「基本薪水+個人績效獎金+組織績效獎金」的制度,讓責任與權限一致,並確保賞罰分明。
- 多元培育與國際接軌:推動借調、進修或跨國合作,讓領導人才具備更多元才能與國際格局。
- 高標準與嚴要求:給予領導階層合理的高薪,同時嚴格要求績效與責任。
- 廉潔與價值導向:嚴防貪腐,以原則、價值與務實精神作為決策依據。
- 創新與研發驅動:持續投入科技與創新,突破公司資源的限制。
- 國際分工與合作:積極參與全球產業鏈,借助國際人才、資金、技術與通路,擴大市場與發展潛能。
三、社會和諧:穩定氛圍是永續發展的基石
- 共同價值認同:塑造員工對企業願景與目標的歸屬感。
- 保障基本需求:確保員工能安心工作並維持合理生活品質,讓他們全心全力貢獻公司發展。
- 共同文化與語言:建立共享文化與工作語言,促進多元員工交流,也讓外籍員工更易融入。
- 融合與公平:強調群體合作與個體平等,避免弱勢被忽視。
- 公共服務與責任感:推動員工參與公司內部的公共服務,培養責任心與使命感。
- 防止內部分化:避免內外勢力製造對立,確保組織穩定,齊心協力貢獻公司。
四、發揮槓桿效應:小投入,大回報
李光耀總理在治國初期,善於運用有限資源,推動具長遠槓桿效益的下列政策。企業同樣應學習以有限資源投入創造最大價值:
- 綠化政策:積極從國外引進各類樹種,不僅美化環境,也創造休閒空間,進而改善氣候、吸引跨國企業與優秀人才,帶來多重效益。
- 組屋政策:解決住房需求,鞏固社會安定與國家認同,同時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成為經濟與社會共同繁榮的基礎。
五、突破瓶頸:戰略眼光決定長遠成就
新加坡能在短短數十年間躍升為國際城市,關鍵在於正視並突破發展中的瓶頸。企業經營亦如是,若只看眼前的困難,常會裹足不前;唯有領導者具備長遠戰略眼光,敢於承擔短期代價,才能為組織創造長期價值。以下四個案例,正是新加坡突破瓶頸的經典示範:
- 雙語教育:語言是通向世界的橋樑
李光耀總理坦言,推動雙語教育困難重重,過程中爭議與抱怨不斷,但他始終堅信方向正確。語言是走向國際的必經之路,再艱辛也要推動。李光耀曾說,若再來一次,他依然會做同樣的選擇,因為唯有突破語言瓶頸,才能真正創造新加坡在全球化中的優勢與契機。這啟示企業:突破人才養成上的瓶頸,再艱難也值得,因為唯有打下長遠基礎,企業才能在全球舞台立於不敗之地。
- 新加坡河整治:環境治理的長遠價值
1977年啟動治理,耗時近十年才見成效。當年的骯髒河流兩岸,如今已成為寸土寸金的核心地段,更孕育出後來填海造陸的繁榮濱海灣新區。這項漫長工程顯示,突破環境治理的瓶頸,不僅改善民生,更為都市發展創造長遠價值。這項長期工程告訴我們:突破環境與基礎設施的瓶頸,雖耗費巨大,但能為城市與企業奠定世代受益的基礎。
- 旅遊發展的戰略抉擇:短痛換長利
2005年前後,香港迪士尼已開幕,中國市場迅速崛起,新加坡觀光面臨強大壓力。政府決定以「高端國際客源」為核心,並將國際會展與主題樂園作為雙引擎。開放賭場遂成為戰略考量。李光耀雖長期反對賭博,但在國會辯論中罕見鬆口,承認「雖然個人仍反對賭博,但綜合娛樂城有其戰略必要性」。他直言:「這是對的,代價很高,但沒有綜合娛樂城的代價更高。」
在嚴格監管下,賭場被定位為輔助觀光的設施,避免對社會造成過度衝擊,卻有效提升了新加坡的國際競爭力。這一案例提醒企業:在戰略抉擇時,領導者必須同時衡量短期與長期成本,勇於承擔必要代價,方能贏得未來。
- 社會種族和諧:制度化的長治久安
1964年的種族暴動,造成36名華人喪生、逾500人受傷,為新加坡社會留下難以磨滅的傷痕。獨立後,新加坡高度重視族群和諧,並推出九項制度性措施,包括:國家語言政策、移民制度設計、總統與國會選舉安排、組屋與教育的族群融合、國家信約宣誓、國民服役,以及防範外來干預的立法等。
這九項制度化措施,使新加坡逐步建立起跨族群的凝聚力,將潛在的衝突轉化為穩定的合作。這啟示企業:若要長久經營,必須建立制度化的文化融合與公平機制,避免組織內部分化,確保多元成為力量而非隱患。
總結:以戰略遠見開創永續發展
突破瓶頸的過程,往往伴隨爭議、陣痛與高昂代價。然而,新加坡的經驗告訴我們,正是這些艱難抉擇,奠定了今日的成功。對企業而言,領導人必須勇於承擔挑戰,具備戰略遠見,方能帶領組織跨越瓶頸,開創長遠而永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