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政府調整內閣回應大罷免的民意怒吼,但顯然沒有奏效。民進黨新任秘書長徐國勇取代柯建銘成為戰鬥綠代表,左右開弓、藍綠都轟。歷經大罷免的民意反噬,綠營並未展現尋求朝野破冰、團結民心的決心,相反地,砲火更快更狠,拚輸贏的心態有增無減。國家人才口齒伶俐本應用來促進溝通,現在反而成為撕裂團結的新利器。無怪乎,最新民調顯示,僅32.7%的民眾贊同賴清德處理國政的方式,聲望再創新低。
國民黨團書記長羅智強直言,民進黨「換人沒換腦袋」一針見血。大罷免堆砌出來的對立與仇恨,賴政府未能大刀闊斧回應民意,已錯失弭平社會傷口的先機。新官上任砲火四射,不免令人狐疑,莫非綠營好戰徹頭徹尾都是賴總統的選擇?以《財劃法》爭議為例,行政院長卓榮泰召集地方首長會談,卻只是一味歸咎立法院修法瑕疵。台中市長盧秀燕會後直言「白跑一趟」,凸顯綠營少數不願服從多數的餘恨未平,遑論解決問題的用心。
而民進黨中央的戰鬥姿態更為明顯。徐國勇拿出律師辯才親上火線,頻繁直播開戰,左批右打藍白兩黨,除了逞一時之快,凝聚綠營基本教義派,對社會共識的形成毫無助益。他拋出「沒有台灣光復節」的說法,再度引爆歷史爭議。藍營批評這等同否認抗戰勝利、否定中華民國的正當性,台北市長蔣萬安就反問:「如果沒有光復,賴總統是哪一國總統?」
從卓榮泰的不甘、徐國勇引戰,到行政院秘書長張惇涵膝蓋式的回應,個個說話都像噴火龍。同樣是討論財劃法的修正時,蔣萬安提醒當時修法大家疾呼行政院提版本,為什麼沒有政院版?「行政院從上到下到各縣市宣講忙什麼?」張惇涵不甘示弱反嗆,「行政院提出覆議的時候立法院在做什麼?大家可能也心知肚明。」為了大罷免攻防,台灣已經浪費太多時間,如今尋求修正,如果繼續比口才、推責任,政黨對峙、社會撕裂不改善,內閣怎麼換都一樣。
賴政府新成員上路,卻未能聚焦在事物的釐清與解決,反而將「輿情反應效率」置於「如何解決問題」之上,民調給了最新的評判。最新數據顯示,高達57.8%的民眾不贊同賴總統處理國家大事的方式。如果賴總統要說,超過五成民眾不代表多數,如果政府仍執迷於鬥雞式操作,未來的反撲,恐怕將不僅止於聲望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