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高喊「大罷免大成宮」的柯建銘,在綠營吞敗後成了眾矢之的。府院黨傾全力支撐大罷免,卻沒有人願意負起慘敗的責任。黨主席賴清德力保行政院長卓榮泰,把最高層級的政治責任推向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柯豈能服氣,從聲嘶力竭到無聲勝有聲,至今穩坐總召之位,賴總統也算踢到鐵板。但柯總召的影響力已大不如前;開議前,打了數通電話邀約幹部沒人敢接,黨團幹部最終依照賴主席意志選舉產生。在賴柯拉距的詭譎情勢下,新黨團的互動,會是合作無間?抑或監督甚至架空?柯這一回合沒有輸,但也談不上贏。
首先,這次民進黨立院黨團改組延宕多時,暴露了黨內對柯建銘的支持與信任今非昔比。黨團幹部「七缺六」,說明了大家都在評估,如何站隊?據報導,開議前柯打了打好幾通電話,包括原本力挺他的蘇系立委以及他大力推薦提拔的認知作戰專家等,沒有一個人敢接受他的邀約。開議日,民進黨團在黨秘書長徐國勇督軍下「搬來投票箱」,終於完成幹部推舉。即便如此,仍有王世堅與林淑芬投下象徵性的反對票,恐怕不是單純的「小插曲」,而是綠營內部對權力分配不滿的警訊。
民進黨立院黨團幹部產生,看似和平落幕。但賴清德的「黨政同步」裁示,無疑是一道繞過柯建銘的政治宣示。賴強調黨團三長必須透過黨內民主推舉,而非由特定人馬指定,並要求行政立法協調會與各委員會政策小組「如期召開」。這些話,看似對程序的重視,無疑也傳遞了另一個重要訊號:黨中央不再完全信任柯總召掌控全局,要求黨團權力回歸制度化。當徐國勇直接進入黨團群組,雖被解釋為「強化溝通」,但劍指總召的意味,已無需多言。
新選出的幹事長鍾佳濱出身新潮流、來自南部,被認為是賴系在黨團的「督軍」。書記長陳培瑜則延續民主活水的路線。這樣的組合,意味著柯雖留任總召,卻被派系與中央力量包圍。未來黨團運作,柯的發言權是否仍舊如往昔強勢?還是不得不在新幹部的制衡下「軟硬兼施」?恐怕連他也在揣度。
新三角甫形成,柯建銘就對鍾佳濱說,「我做總召25年了,該硬就硬,該軟就軟」。但「老經驗」對上「新勢力」,未來如何演變,還很難說。民進黨面臨大罷免失敗的挫折,內外交困,選民對執政的耐心逐漸流失。若立院黨團仍沉迷於權位保衛戰,勢將進一步打擊整體執政形象。
從政治現實來看,柯建銘這一局確實「沒有輸」;他頂住了來自黨內的逼宮,總召職務暫時無虞。然而,從更高層次而言,這場勝利空洞無比。他失去了絕對掌控力,換來一個孤峰獨立的寥落姿態。周遭新幹部是盟友還是監軍,各界都在看。
因此,與其說柯建銘贏了,不如說他只是暫時沒有輸。一個失去號召力的總召,即便如如不動,也可能只是「名留職存,權已旁落」。這一局,才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