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迎接川習會 美取消對台軍援當賀禮?

美國《華盛頓郵報》披露,美國總統川普為達成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貿易協議與可能的高峰會,拒絕批准總額逾4億美元(約新台幣121.2億元)的對台軍事援助。並引述消息人士表示,這項決定雖可能被推翻,但已顯示美國對台政策出現逆轉。而不過就在一週前,美國在台協會(AIT)拋出台灣「地位未定論」,引發中國不滿。從撩撥中國情緒到不准對台軍援,台灣在美中角力中被操弄的身影,清晰可見。

即便事件仍有轉圜空間,但美國釋出次一消息並非偶然,而是川普一貫「交易型」外交的體現。為了在貿易談判上換取中國的合作,他不惜放軟半導體管制,甚至拒絕執行國會通過的TikTok禁令。如今,再把對台軍援當作籌碼,凸顯美國對台支持並非無條件,更不是鐵板一塊。正如國際政治觀察家方恩格提醒的:「AIT先丟出台灣未定論,幾天後爆出軍援暫緩,這像是一套鋪陳壞消息的劇本。」台灣在美中外交戲碼中的角色,不過是被擺布的棋子。

美方低調贊同「台灣地位未定」,中國外交部立刻反擊「顛倒黑白」。然而,隨後傳出對台軍援喊卡。美方棍棒與胡蘿蔔齊下,對中出招,台灣內部已經團團轉。一連串消息提醒台灣,當美國利益與中國妥協時,台灣隨時可能被邊緣化。美國企業研究所(AEI)資深研究員卜大年(Dan Blumenthal)直言,在中國軍事威脅加劇之際,美國選擇放緩對台軍援是「錯誤的時機」。這樣的批評,凸顯美國內部對川普政策的矛盾與不安。

台灣社會也該清醒。國民黨立委李彥秀指出,軍購交貨延宕已影響戰備,政府仍得「持續爭取準時交貨」。她更提醒,當前台灣舉債破兆,軍購特別預算龐大,如何兼顧國防與財政紀律,是必須正視的課題。換言之,即使暫無軍援,台灣已經準備大舉軍購,承擔強化國防的責任。我們不能把安全全然寄託於美國,但也不能再任由美國拖延該交付的採購。

川普高喊「中國不會在我任內入侵台灣」,聽來似是保證,實則更像推託。若真有一天台海危機爆發,美國會否全力馳援,抑或像今日般以「利益交換」為優先?這才是最令人不安之處。當美中博弈進入新階段,台灣的命運很可能被打包進談判桌。

賴清德總統上任以來,為了「抗中」一味「倚美」。然而,從AIT的未定論,到川普拒批軍援,這一連串訊號都在警告,川普多變的性格及商人的交易本色。無論從過去的歷史教訓或盱衡當今國際情勢,天真地「倚美」顯然難以保台,甚至可能讓台灣陷入「被用完即棄」的險境。

為了達成川習會的目標,美方不只一次拿台灣出招。今天的121億元軍援暫停,或許只是序曲;萬一台灣成為談判桌上的籌碼,代價將不只是金錢,而是國家安全與人民未來。

Related Posts

1 of 36,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