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綜合

新加坡小國大外交 部部是外交部,人人是外交官

【記者林杰整理】新加坡代表處童振源大使,日前在臉書中PO出一篇發人深省的文章,以新加坡「小國大外交」的外交策略,穩穩的站在國際舞台之上,童大使指出,在國際舞台上,新加坡的身影總是靈活而鮮明,展現出「小國大外交」的獨特藝術。

童振源大使表示,在這座城市國家,外交並非僅屬於外交部,而是一種全政府、全社會共同實踐的行動。從內閣部長到普通國民,從官方會議到慈善宴會,每一個人、每一個場合,都可能成為推動國家外交、拓展國際人脈的舞台。以下是童大使po文內容:

國慶酒會:外交儀典中的細膩佈局

每年駐新加坡的各國大使館都會舉辦國慶酒會。新加坡政府通常指派一名部長擔任「主賓」出席並致詞,隨行的還有兩名國會議員。這名部長不一定來自外交部,而是依雙邊關係的需要而定;若其他國會議員希望參加,還需徵得政府同意。這樣的設計,不只是形式上的禮節,更是多層次外交的精準安排。

以日本天皇誕辰酒會為例,2021年由文化、社區及青年部長唐振輝致詞,著重於文化與青年交流。2023年則由通訊與新聞部長楊莉明擔任主賓,談及兩國在數位經濟與資訊領域的合作。2024年換成環境與永續發展部長傅海燕,凸顯新加坡與日本在永續與環境政策上的共同努力。

中國合作:全政府外交的最佳寫照

新加坡與中國的合作,更清楚體現了「部部都是外交部」的特徵。在今年五月內閣改組之前,雙方的合作由最高層的「雙邊合作聯合委員會」統籌,副總理兼貿工部長顏金勇代表新加坡,與中國副總理共同主持,成為雙邊關係的核心平台。

在這之下,還有多個專案合作機制:蘇州工業園區由教育部長陳振聲主責;天津生態城由國家發展部長李智陞牽頭;重慶互聯互通項目則由顏金勇副總理把關,而部長級的工作會議則由楊莉明部長主持。再加上廣東、山東與江蘇三個合作理事會,分別由衛生部長王乙康、交通部長徐芳達與總理公署部長英蘭妮出任新加坡聯合主席。

這些分工說明,新加坡的教育、衛生、交通、國發、資訊等部會首長,並非僅專注於國內政策,而是直接參與對外合作與談判。部長既是內政管理者,也是雙邊交流與合作的推動者。這種全政府參與的模式,讓新加坡能夠在不同專業領域保持靈活的外交互動,並深化國際接軌。

民間活動:外交滲透到生活的每個角落

外交不僅出現在官方會議或國慶酒會,新加坡的另一個鮮明特色是,幾乎所有重要活動都會邀請駐星各國大使列席。

從舉世矚目的F1大獎賽,到各種國際展覽,外國大使與外交使節幾乎都是座上嘉賓。各類慈善宴會與文化活動亦然,例如恆順慈善醫療中心的公益活動,或春到河畔的春節慶典,常見多國大使親臨現場。大使的出席,不僅是禮貌性的參與,更能帶動跨國人脈連結,促進經驗交流與資源整合,讓地方性的活動升級為具國際影響力的平台。

這種習慣,凸顯新加坡作為國際化都市的特質:在這裡,任何一場活動都有可能是外交場合,而外國大使的身影早已成為社會運作的一部分。

人人皆外交官:國際化的日常實踐

因此,在新加坡,外交早已不再是少數專業人士的專利,而是社會日常的一部分。不同部長在國慶酒會上代表國家致詞,是外交;慈善機構邀請大使參與公益,是外交;企業在國際論壇與外國專家及官員交流,也是外交。甚至普通國民,若在國際場合與外賓互動,也在無形中扮演著外交官的角色。

這種「全民外交」的氛圍,讓國土不大、人口不多的新加坡,在全球化浪潮中始終保持高度能見度。它不僅依靠專業外交官的努力,更透過全政府與全社會的參與,把國家塑造成天然的國際樞紐。正因如此,新加坡才能把有限的資源轉化為無限的國際網絡,把每一次的場合都變成外交交流的契機,讓這座小島國家始終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心。

Related Posts

1 of 4,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