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台中捷運贏取智慧城市優勢 大眾運輸支付的台灣新選擇

(鄒志中特稿)   「黑屏過閘秒通關!中捷智慧服務再躍進!」為積極響應城市國際化發展與多元支付潮流,繼信用卡感應、QR Code乘車碼、電子旅遊票等服務上線後,Apple用戶矚目的「Apple Pay 快速交通卡」功能也即將啟用,可以「黑屏過閘、秒通關」,享受更智慧、更便捷的乘車體驗。「台中捷運」預告,捷運綠線即將啟用「Apple Pay 快速交通卡」功能,目前設備已經建置完成,正進行測試,啟用後,iPhone與Apple Watch用戶可享有「黑屏過閘、秒通關」的進出站服務,進一步縮短通行的時間。

據了解,在全球數位支付浪潮正酣之際,「台中捷運」日前宣布將啟用「Apple Pay 快速交通卡」功能,讓iPhone用戶體驗「黑屏過閘、秒通關」的極致便利。這項看似單純的便民服務,實則揭示了一場更深層次的城市競賽:「在智慧城市建設的版圖中,誰能提供最便捷、最無縫的支付體驗,誰就能在國際舞台上取得競爭優勢!」。這不僅是台灣面臨的課題,更是全球大眾運輸系統共同的挑戰。

支付系統的全球分歧路:封閉與開放的抉擇
儘管已進入數位化高度發展的二十一世紀,全球各地大眾運輸支付系統的演進路徑卻大相徑庭。有些城市堅守「封閉式」的專屬卡片系統,而另一些則大膽擁抱「開放式」的多元支付模式,力求與國際接軌。

「台中捷運」自去年4月啟用行動支付服務以來,展現了積極拓展與創新的決心。從最初支援Visa、JCB、Mastercard及銀聯卡感應支付,到逐步整合LINE Pay、悠遊付、iPASS MONEY、icash Pay等主流QR Code行動支付,今年3月更導入「TWQR 乘車碼」串聯9家國內金融機構,並於9月推出便利的「QR Code電子旅遊票券」服務。如今,Apple Pay快速交通卡的加入,更是將服務推向巔峰。這種「多軌並行,兼容並蓄」的策略,恰恰體現了台灣在支付系統發展上的獨特智慧。

城市現代化的縮影:大眾運輸支付的演變史
回溯歷史,大眾運輸支付系統的演變,無疑是一部城市現代化的微觀史。在二十世紀末,全球各大地鐵系統普遍採用代幣或磁條票卡,乘客需排隊購票,耗時且增加營運成本。進入二十一世紀,非接觸式智慧卡技術帶來變革,倫敦的Oyster Card、香港的八達通、台北的悠遊卡相繼問世,大幅提升了通行效率。然而,這些專屬卡片系統雖然便利,卻也構築了某種「封閉生態」:對於短期旅客或偶爾搭乘者而言,仍存在購卡、儲值的門檻。

隨著技術演進與使用者需求推動,大眾運輸支付邁入「開放式支付」的新階段。倫敦於2014年率先開放信用卡感應進站,新加坡、雪梨等城市也迅速跟進。這種模式讓乘客能直接使用日常攜帶的信用卡或手機支付工具搭乘,省去購買專屬票卡的麻煩。對於國際旅客而言,這無疑是一大福音——無需研究陌生城市的票卡系統,拿出手機或信用卡即可輕鬆移動。

不進則退:智慧城市競賽中的關鍵指標
在智慧城市的全球競賽中,大眾運輸支付體驗已成為衡量城市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標。一個捷運系統能否支援多元支付、能否讓國際旅客無縫使用,直接關係到該城市的國際形象與觀光吸引力。

日本便是一個鮮明的對比。作為亞洲科技強國,日本的Suica、PASMO等交通卡系統在二十世紀末便已高度成熟。然而,在開放式支付的推動上,日本相對保守,直至近年東京才開始試驗信用卡感應進站,且僅限於特定路線。這種策略雖有其考量(如既有系統運作良好、轉換成本高昂),卻也讓日本在國際旅客體驗上略遜一籌。相較之下,倫敦、新加坡等城市因較早擁抱開放式支付,在國際旅客滿意度調查中往往名列前茅。

台灣的策略則介於兩者之間。一方面,悠遊卡、一卡通等專屬卡片系統擁有龐大使用者基礎;另一方面,各大運輸系統也積極導入開放式支付,擴大選擇。

台中捷運的破局之道:「即買即用」與「無縫體驗」
「台中捷運」的做法尤其值得關注:它不選擇單一支付方式,而是致力於建構一個「多元共融」的支付生態系統。從信用卡感應、QR Code、Apple Pay快速交通卡到電子旅遊票券,各種支付方式和諧並存,滿足不同使用者的多元需求。這種策略體現了台灣在技術發展上的務實精神——在有限資源下,兼顧本地居民與國際旅客的體驗。

「台中捷運」選擇的突破口,正是「即買即用」的無縫體驗。傳統上,旅客抵達城市後,須先尋找售票機或服務櫃台購票。而台中捷運推出的QR Code電子旅遊票券,讓旅客能透過Taiwan Pass、KKday等線上平台預先購買,抵達後直接掃描手機上的QR Code進站,徹底省略現場購票環節。這正是開放式支付追求的終極目標。

「台中捷運」即將啟用的Apple Pay快速交通卡功能,則將這種無縫體驗推向了另一個層次。對於iPhone和Apple Watch用戶而言,「黑屏過閘、秒通關」意味著連解鎖手機、開啟App的步驟都可省略。只需將裝置靠近閘門感應區,系統即自動完成扣款,整個過程不到一秒。這種極致的便利性,不僅提升了通行效率,更大幅改善「台中捷運」使用者體驗,尤其在尖峰時段,其效益更為顯著。

「無縫體驗」:支付系統演進的終極法則
如果說大眾運輸支付系統的演進存在一個單一法則,那「無縫體驗」無疑是最貼切的詮釋。所有的技術創新、服務優化,最終都指向同一個目標:讓乘客感覺不到支付的存在。從掏出代幣、插入磁條票卡,到刷卡感應,再到黑屏過閘,每一次技術躍進都在減少使用者的操作步驟,縮短通行時間。

當支付變得如此自然、無感,大眾運輸才能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成為移動的愉悅體驗,而非一道需要克服的障礙。然而,達到這般境界絕非易事,它需要遠見、智慧、周密的長期規劃,並勇於承擔失敗的風險。「台中捷運」從去年4月以來,每一步都是在試驗、調整與優化。支援國際信用卡品牌需與國際支付網絡協商,整合國內行動支付需與各業者談判,推出電子旅遊票券需建立線上平台,而啟用Apple Pay快速交通卡則需符合蘋果嚴格的技術規範。每項服務的背後,都凝結著大量的技術投入、系統測試、使用者回饋與持續改進。

台灣的「整合創新」與「包容共存」思維
「台中捷運」的經驗,印證了智慧城市建設沒有一蹴可幾的捷徑,只有持續創新的決心。其多元支付系統的建構,並非炫技,而是為了滿足不同使用者的真實需求。本地居民習慣悠遊卡,就持續支援;年輕族群偏好行動支付,就整合主流App;國際旅客依賴信用卡,就開放國際品牌;Apple用戶追求極致便利,就導入快速交通卡。每一種支付方式的加入,都在擴大服務覆蓋面,讓更多人能輕鬆搭乘。

從更宏觀的角度看,大眾運輸支付系統的演進,實為城市治理思維的轉變。過去政府傾向於建立統一標準;但在數位時代,使用者需求多元,技術快速發展,單一標準已無法滿足所有期待。「台中捷運」選擇的「多元共存」策略,正是對這種新現實的回應:與其強制推行單一方案,不如建立一個開放平台,讓不同支付方式都能在上面運作,由使用者自行選擇最適合的工具。

這種開放性不僅體現在技術層面,也延伸至商業模式。「台中捷運」與Taiwan Pass、KKday…等線上旅遊平台合作推出電子票券,便是一個典範。這不僅增加票券銷售管道,也透過一站式旅遊服務(住宿、景點、交通)提升了品牌的國際能見度。

挑戰與展望:持續建構使用者信任
當然,多元支付系統的建構也面臨諸多挑戰。不同支付方式的整合需要複雜的技術架構,系統的穩定性與安全性必須嚴格測試。手續費分攤、收益分配、資料保護,皆需仔細協商。同時,支付方式越多,使用者教育成本也越高,需要透過多元管道持續宣傳。

從「台中捷運」的經驗,我們看到台灣在智慧城市建設上的一大特色——不是技術的領先者,而是技術的快速應用與整合者。我們擅長將現有技術巧妙整合,創造出符合本地需求的獨特解決方案。「整合創新」正是台灣在全球競爭中的優勢。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台中捷運」的策略也反映了台灣社會的包容性。在許多國家,新技術推行常伴隨舊系統淘汰,造成部分使用者被排除。但「台中捷運」選擇新舊並存,既保留傳統悠遊卡,也引入最新的Apple Pay快速交通卡,讓不同年齡層、科技素養的使用者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這不僅是技術選擇,更是價值選擇:在追求創新的同時,不遺忘任何一個群體。

展望未來,大眾運輸支付系統的演進永無止境。生物辨識、區塊鏈、人工智慧等技術的成熟,可能帶來更多創新。但無論技術如何演進,核心目標始終不變:讓移動變得更簡單、更自然、更無感。「台中捷運」正堅定地在這條路上邁進,從信用卡感應到QR Code,從電子票券到Apple Pay快速交通卡,每一步都朝著「無縫體驗」的目標前進。

台中捷運公司表示,多元支付系統啟用以來使用率穩定成長,這不僅是技術的成功,更是使用者信任的建立。當乘客願意嘗試新的支付方式,將金融資訊託付給系統,代表他們相信這個系統是安全的、可靠的。這種信任建立於長期的穩定運作、良好的使用體驗及即時的客戶服務。

在全球智慧城市的競賽中,「台中捷運」的多元支付策略提供了一個值得參考的典範。它昭示我們,智慧城市的建設並非追求單一的「最先進」技術,而是建構一個包容、開放、彈性的系統,讓多元技術、多元服務、多元使用者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黑屏過閘的便利固然重要,但更深層的意義在於,每一位乘客——無論本地居民或國際旅客,科技愛好者或傳統使用者——都能享受到便捷、友善、無障礙的大眾運輸服務。

這就是「台中捷運」正在書寫的故事:一個關於技術、關於服務、關於包容的故事。在這個故事裡,「黑屏過閘」不是終點,而是邁向更廣闊無縫體驗的起點;「台中捷運」多元支付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讓每一次移動都成為愉快的體驗,「台中捷運」讓大眾運輸真正成為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我們不再需要思考「該用哪種方式付款」,當支付變得如同呼吸一樣自然,那才是「智慧城市」真正的實現。

What's your re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