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新聞記者陳雯萍/評論報導】鄭麗文當選中國國民黨主席,象徵著這個百年老黨的一次歷史轉折。她不只是第一位女性黨魁,更是第一位曾出身民進黨的國民黨主席。這樣的身份本應成為藍營重啟改革、擁抱多元的契機,卻在選後陷入另一場內耗。質疑聲、標籤化、冷眼旁觀,甚至要求她「應該怎麼做」的評論鋪天蓋地,但鮮有人問:「我們能幫她做什麼?」——這,才是國民黨此刻最該反省的問題。
選後的國民黨,仍未展現出應有的團結氣勢。外界質疑她的兩岸立場,「親中」、「紅統」的標籤再度浮現,甚至有黨內人士延續選前的攻防,把焦點放在路線與派系之爭,而非如何協助新主席啟動改革。支持者看見的,不是團結向前的姿態,而是派系間的暗潮。這樣的氛圍,讓原本對改革懷抱期待的群眾再度失望,也讓「國民黨無法整合自己」的印象更加深刻。
批評容易,協助更難。與其不斷地對鄭麗文提出「你該怎麼做」、「你要怎麼領導」,不如反思:我們能為她、為國民黨做什麼?新主席上任的第一步,本就艱難,她面對的是沉痾已久的路線問題、世代鴻溝與信任斷層。在這樣的時刻,黨內各路政治人物若仍只顧自保、計算派系利益,國民黨將永遠困在原地。真正的責任,不是要求一個人單打獨鬥,而是協助她建立團隊、修補裂縫。
首先,國民黨應停止內部標籤化。鄭麗文出身綠營、主張務實交流,並不代表「親中」;她的改革語言,應該被理解為一種時代呼喚。從戰鬥力、口才到國家認同,她確實展現了政治能量與方向感。國民黨若要重返主流,不能再陷於路線的恐懼,而應轉向包容與共創。將她標籤化,只會讓她陷入防禦狀態,讓黨再次錯失「自我更新」的時機。
其次,黨內應該具體「協助」,而非僅僅「建議」。多位民代、地方黨部、黨務主管應主動提出:如何幫助主席建立新的青年平台、如何共同面對地方選戰、如何提供政策支援與民意回饋。過去國民黨的問題,不是缺人才,而是缺團隊精神。讓主席有後盾、有共鳴、有支持,她才能領導出信任與方向。
再者,支持者也應走出「觀望者」角色,轉為「參與者」。黨的改革,不能只靠主席一人。應建立更多開放論壇、青年座談與地方諮詢會,讓每位黨員、每位藍營支持者都有發聲空間。當黨員覺得「這是我們的黨,而不只是他們的國民黨」,那才是真正的團結。
鄭麗文的當選,讓人看到「變」的可能。她的出現或許帶來八級強震,但對國民黨而言,這不是災難,而是契機。百年老店若不翻新,終將被歷史淘汰。她的挑戰,也是國民黨的試煉——能否從「批評文化」走向「合作文化」,能否從「派系思維」轉為「團隊思維」。
與其焦慮鄭麗文能否帶領國民黨走出困局,不如讓我們一起幫助她成為那個能領導的力量。停止苛責,開始幫忙——國民黨才有可能重獲社會信任,重新成為台灣政治的穩定支柱。
【版權所有 翻印必究】#漾新聞 #高雄 #鄭麗文 #國民黨主席
看更多新聞請點選https://www.youngnews363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