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山崩洪湧,淹沒的不只是家園,更沖刷出台灣能源政策的虛矯與盲點。當地子弟、和碩董事長童子賢,眼見故鄉滿目瘡痍,他沒有抱怨,而是不厭其煩地勸諫政府,在電力即國力的新時代,核綠共存才能減碳並維持電力。偏偏政府無視發展綠電早已千瘡百孔、貪腐橫行,至今無動於衷。
民進黨政府高舉綠能旗幟,卻讓綠電成黑金。此黑金並非讚譽,而是黑幕重重與貪腐不斷。光電開發從環評鬆綁到地目變更,從土地濫採到貪瀆圖利,層層疊疊構成一場以環保之名,毀環境之實的荒謬劇。高雄和山光電案挖得山頭禿瘠,美濃非法傾倒廢棄物成大峽谷,鳳山水庫光電板破壞濕地生態。這些案例不只是地方問題,而是體制失靈的縮影。當綠能政策成為貪官汙吏與不肖廠商的提款機,能源轉型便不再是理想,而是利益。
童子賢屢次建言,要以核養綠、核電共存。曾經是賴政府亟欲延攬主掌行政院的企業領袖,發言無關政治,而是基於數據的冷靜判斷。他指出,台灣碳排結構中,發電占六成、工業與交通各占一成五,生活用電僅約兩成。也就是說,民眾再節電,也挽不回能源結構的錯置。他說,行政院雖設立減碳辦公室,卻似乎「忙著反核、沒在減碳」,碳排不減反增。根據2024年國際統計,全球零碳發電比已達41%,台灣卻僅13%。
在氣候變遷的威脅下,政府只談意識形態而無視現實,是對社會的背叛。各國在歷經能源危機後,德國悔棄反核,日本也重啟核電。核電的穩定、低碳,是目前難以取代的選項。相較歐美日韓,台灣地狹人稠、土地有限,若一味擴建太陽能與風電,勢必侵蝕農地與山林。童子賢呼籲「核綠共存」,只有讓核電維持基礎供應、綠能負責創新補位,才能兼顧穩定與永續。
更值得警惕的是,民進黨政府為了追趕落後的綠電發展進度,制度粗糙、把關失靈,從山到水無不遭到染指與破壞。極端氣候不是未來式,而是現在進行式。各地降雨天數減少但降雨總量卻比往常更多。花蓮堰塞湖成災,不就是因為暴雨猛烈,山體鬆動、河川暴漲,這樣的複合式災難,只會更頻繁。童子賢提醒,台灣將成氣候難民。這不是誇張的警語,而是對國家治理的沉重提醒。
當政者若仍醉心於選舉算計、意識形態的鬥爭,終將在災難面前無所遁形。減碳不是喊口號,而是國家存亡的關鍵。失去核電支撐的綠電發展弊端叢生,最終陪葬的不只是山林,恐怕還有我們共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