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匠心修復 行舟再啟 海洋委員會攜手蘭陽博物館「石港春帆」重現航海榮景

▲下水試航大合影。(圖/海委會提供)

【亞太新聞網/記者鍾尚軒/高雄報導】

海洋委員會今(26)日表示,「老舟新生,文化再航!」在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與海洋委員會的合作下,114年共同推動「烏石港正口200年—宜蘭傳統舟船復振計畫」,匯聚匠師技藝、學術研究與社群協力,展開典藏船舶修復與文化再現行動。今日於烏石港舊址水域舉行「傳統舟船修復試航儀式」,象徵煥然一新的傳統舟船重返水域,再啟文化航程,展現造舟技藝傳承與活化的具體成果。

海洋委員會指出,海洋是臺灣的母親,也是文化的源泉。為喚醒臺灣航海文化的記憶,海委會創新推動以船為載體、以出航為核心的「復振航海文化力」計畫,串聯地方政府、博物館所、學校與民間團體,共同投入臺灣人們「用海、航海、敬海」的文化溯源與重建。


▲頒發感謝狀合影。(圖/海委會提供)

海洋委員會科技文教處林麗英處長表示:「海洋委員會自113年起推動『復振航海文化力』計畫,每一艘舟船的下水,都是文化薪傳的里程碑。今年與蘭陽博物館攜手修復傳統舟船,從捐贈、修復到試航,凝聚眾人之力,修復的不僅是一艘船,更是與海洋的連結與記憶。」隨著兩艘修復完成的宜蘭傳統木船重新劃破水面,今日的烏石港舊址不再只是歷史的註腳,也象徵著蘭陽平原先民的水域記憶再次甦醒,「石港春帆」的詩意再度飄揚。

宜蘭縣林茂盛代理縣長表示:「明年正逢烏石港正口200年,本次修復不僅是文物的再生,更是宜蘭文化記憶的復航。」捐贈者代表簡佑任專員感謝海委會大力支持,使得舟船修復成果得以重現。匠師楊秋煌先生則感慨地說:「隨著產業結構變遷,許多船舶技藝逐漸失傳,感謝海委會與蘭陽博物館提供這樣的機會,讓傳統技術得以復甦。」

蘭陽博物館表示,蘭陽平原早期居民以舟船形塑出獨特的水域文化,烏石港舊址自清領時期起即為宜蘭對外交通的重要門戶。1825年(道光五年)噶瑪蘭廳通判烏竹芳題詠「石港春帆」為「蘭陽八景」之一,詩句「石港深深口乍開,漁歌鼓棹任徘徊。那知一夕南風急,無數春帆帶雨來」描繪出當年港口繁華與舟帆競發的盛況。隨著水道淤積與1924年宜蘭鐵道全線通車,舟運式微,文化漸沉。然而,今日藉由修復的舟船再次下水,這段被河海擁抱的歷史記憶再度被喚醒。


▲海洋委員會林麗英處長為蘭博修復傳統舟船與烏石港舊址試航儀式致詞。(圖/海委會提供)

為賦予兩艘獲贈木船新生命,蘭陽博物館組成「舟船共學團」,集結跨界成員:包括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洪文玲副教授、王治平副教授、淡水河舢舨專家陳明忠先生、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黃俊明榮譽教授、國立宜蘭大學張資正教授,以及捐贈者溪和水產簡大新先生、修復匠師楊秋煌與楊制航先生、宜蘭社大孔明車隊藍浩瑋先生、台灣地理永續再生發展協會王俊明總幹事等,並邀請人間舞集以「海洋之舞」藝術共襄盛舉。

海洋委員會進一步指出,造舟技藝的復振是「文化再航」的重要基石。從淡水河舢舨、八斗子罾子船、均一學校的南島支架大洋舟,到阿美族竹筏帆船與蘭嶼達悟族拼板舟,皆是文化傳承的具體實踐。同時,國際航行交流亦持續推進——如三立節目「上船了各位!」從花蓮外海航向日本石垣島;岳明國中小學與法國帆手合作「攜手國際航向蔚藍」計畫,自淡水啟航,經澎湖、安平至高雄;帛琉「無私分享號」航抵臺東與蘭嶼,並預計於2027年航向關島,展現臺灣在南島海洋文明交流中的重要角色。

海洋委員會最後表示,歡迎各界持續投入「復振航海文化力」計畫。蘭陽博物館的「舟船共學團」從古法修復到文化展演,集結學者、匠師、社群與藝術團隊,為「石港春帆」注入新生命,也象徵臺灣航海文化的再出發。

What's your re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