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27)日上午桃園市議會進行消防局、原民局、智發會工作報告,議員張碩芳以垃圾車每日播放的原住民族語音開場,播放後詢問副市長及多位局處首長該語音屬於哪一族語。現場一度陷入熱烈討論,但眾人多誤認為是客語或日語,直到原民局局長說明那是「阿美族語」時,才讓全場恍然大悟。張碩芳表示,這個小測驗正揭示了一個更深層的現象,在現代都市中,母語雖仍迴盪在日常生活的聲音裡,卻逐漸成為被忽略的文化符號。她強調,「智慧城市的發展,不應只追求科技與系統,更應傾聽文化的聲音,讓城市裡的每一句話,都被理解與尊重。」

在針對原民局的質詢中,張碩芳指出,目前桃園市共有五十三班族語學習班與八名語言推廣員,但桃園區作為人口密集的都市型聚落,開課比例卻僅約百分之九,僅設有五班,遠低於復興區等原鄉地區。族語保母在桃園區僅有兩名、參訓幼兒僅三名,顯示都會區的族語傳承明顯不足。她表示,族語教育不該只侷限在學校與考試制度,而應擴大到社區與家庭層面,建議原民局能在桃園區設立「都市族語推廣據點」,並結合社區大學與學校課後課程,推動成人共學計畫,讓語言回到生活的場域中。
針對消防局業務,張碩芳指出,根據報告資料,桃園市目前共有七百八十四家列管高風險工廠,其中桃園區就佔了一百一十二家,為全市第三多。她關注地指出,桃園區一年內火警案件成長達百分之二十一,冷凍倉儲業為主要高風險區塊。她呼籲消防局應加速改善追蹤,將高風險廠區改善進度公開透明,並推動設立「智慧消防示範區」,導入物聯網偵煙系統與AI即時預警機制,真正落實工廠防災與安全管理。「自治條例不是貼在牆上的口號,而應是能讓市民看見安全成效的行動方案。」她語氣堅定地說。
在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部分,張碩芳則關注「桃園市民卡APP」的發展與數位整合。她指出,市民卡APP 1.0版本推行已逾十年,累積下載僅約三十餘萬次,直到今年推出的2.0版本後,功能與介面才有明顯提升,逐步朝「市府服務入口」方向整合。儘管實體市民卡已發行超過兩百萬張,但數位化服務的推進仍落後於市民需求。她肯定2.0版本中新增的「長青學苑線上報名」與「E指通申辦連結」功能,並指出這是數位轉型的重要基礎。不過,由於行動支付整合仍受中央金流法規限制,目前僅能透過LINE Pay、悠遊付、icash Pay、街口與台灣Pay等五大平台轉接,導致支付功能尚未完全整合。她建議市府應積極與中央協調法規鬆綁,同時優化系統介面、提升操作體驗,導入「市民互動積分」與「個人化推播」等功能,以提升市民的使用黏著度與便利性。
張碩芳最後強調,從族語教育、消防防災到智慧服務,每一項施政都與城市的溫度緊密相連。「當垃圾車的族語能在城市裡響起時,他們希望的不只是聲音的存在,而是文化被聽見、被理解的那份溫度。」她說,真正的智慧城市,應該讓科技與文化並行,讓桃園成為一座既現代又有記憶的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