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點時報/鄒志中報導) 品牌推廣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短影音」行銷 ? 當今社群媒體的崛起,各式社群影音平台均推出多元「短影音」行銷形式,帶領「短影音」行銷的旋風,將「短影音」行銷成為品牌內容營銷的一個重點,則是未來數位行銷的趨勢,如何掌握「短影音」製作技巧,如何運用「短影音」行銷方式,就能夠替自家產品吸引新客戶並衝高流量,增加品牌聲量及好感度。
即將邁入2026年,行銷界對「短影音」的狂熱已從工具層面躍升為企業策略的圭臬。從 TikTok、Reels、Facebook到 YouTube Shorts,各大影音平台演算法的持續優化,似乎正將品牌推向一個前所未有的「效率」時代。此趨勢譽為「全面進化」,並指出品牌的競爭已進入「AI與創意共舞」的新時代。
然而,身為一個長期觀察數位經濟與社會生態的評論者,我必須指出,這種所謂的「進化」,不過是一場效率至上、創意異化的巨大迷思。當品牌將「短影音」納入年度內容的策略,並擁抱 AI 輔助腳本生成與行為預測分析時,我們真正面臨的,不是「短影音」內容的昇華,而是注意力的全面崩塌,以及敘事能力的集體退化。這場由數據與演算法主導的內容競賽,其長期影響,遠比短期轉換率的增長來得更為深遠且具破壞性。

目前,各大平台呈現出「短影音」趨勢已從「搶注意力」邁向「創造轉換力」,並以「痛點→解法→品牌印象」的三段式敘事節奏為例。這套邏輯在商業上看似無懈可擊,但它所揭示的,恰恰是內容創作的工具化與標準化。當超過八成的品牌將「短影音」視為年度吸客最重要的行銷策略,並依賴 AI 找出「最佳開場 Hook」時,我們不禁要問:創意的獨特性究竟還剩下多少?
事實上,AI 的介入,並非是讓創作者「專注於情緒張力與故事性」,而是將故事性的最低有效劑量提煉出來,並以最能迎合演算法的方式進行包裝。當所有品牌都遵循相同的「數據驅動」邏輯,追求相同的「停留秒數」指標,內容的最終結果將必然是「同質化」與「平庸化」。這就像是所有廚師都使用同一份「最受歡迎食譜」來烹飪,雖然保證了「安全」的轉換率,卻犧牲了味蕾的驚喜與文化的多元性。這種對效率的絕對追求,正在扼殺內容生態系中最寶貴的資產:不可預測的、發自內心的真實創意。
更值得我們深思的是,「短影音」的「進化」對普通消費者的影響,讓消費者行為從「滑過」到「停留」,從「觀看」到「互動」,似乎暗示著更高的參與度。但我們必須正視,「短影音」的本質是碎片化與即時滿足。當內容被壓縮至數十秒,以極快的節奏刺激感官,它訓練的不是消費者的深度思考能力,而是持續的注意力分散。「短影音」這種模式對心智的侵蝕,就像是高糖分飲食對身體健康的損害一樣,是長期且難以逆轉。我們現在所見的「互動」,更多的是一種反射性的點擊,而非基於深度理解與情感連結的有意義的參與。

TikTok 與 Meta 日前推出長度更彈性的「短影音」模式(如三分鐘 Reels),被視為「敘事型內容」的新紀元,這更是一種諷刺性的誤讀。三分鐘的長度,在傳統敘事中不過是開場白,但在「短影音」的框架下,它已經被視為「史詩」。這種對「敘事」的重新定義,反映了當代社會對複雜性與耐心的集體拋棄。真正的敘事需要鋪陳、需要轉折、需要讓觀眾沉浸其中,而「短影音」的邏輯卻是隨時準備被中斷。這種「敘事型短影音」,不過是將長內容肢解、加速,以適應被演算法寵壞的注意力跨度。
當然,我們不能否認 AI 與 MarTech 技術在提升行銷效率上的作用。整合行銷公司所打造的「內容+媒體+廣告」閉環模式,在短期內確實能帶來可觀的 ROI 追蹤與業績增長。然而,這類模式的核心風險在於,它將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關係,完全簡化為一條冰冷的數據管道。當「以數據驅動創意」成為圭臬,數據所能捕捉的,永遠只是過去的、已發生的行為。它無法預測未來的、顛覆性的創新,也無法衡量品牌價值、文化影響力等無法量化的長期資產。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任何過度依賴單一技術或模式的產業,最終都會面臨瓶頸與反噬。「短影音」行銷的現狀,正如同經濟學家所擔憂的「泡沫化」。當所有人都湧入同一個賽道,遵循同一套規則,短期的繁榮必將導致長期的邊際效益遞減。品牌為了爭奪那轉瞬即逝的注意力,將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資源,但換來的卻是更低的內容價值與更快的內容消耗。
真正的進化,不應是技術上的迭代,而應是內容倫理與社會責任的提升。品牌與創作者必須警惕,不要讓 AI 成為創意的替代品,而應將其視為解放工具。我們需要的是超越演算法的敘事,是能夠在消費者心中留下持久印記的內容,而不是僅僅滿足於在數據儀表板上跳動的「轉換」數字。
如果我們繼續沉溺於這種「效率至上」的短影音迷思,那麼2026年的行銷戰場,最終將成為一個充滿同質化噪音、創意集體失語的荒原。我們必須在「短影音」的數據與人性之間找到新的平衡點,否則,這場所謂的「進化」,最終將證明是一場巨大的倒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