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點時報/鄒志中報導) 「2025台中自行車嘉年華」將在2025年11月1日登場,預計要吸引1,700人騎行「東后豐自行車綠廊」,終點后里馬場還搭配市集、表演與親子活動。台中市政府觀光旅遊局宣稱,這條路線年訪客逾600萬人次,更獲國際平台評為「全台五大絕美單車路線」。乍看之下,這是一場融合運動、文化與觀光的成功典範;但若從經濟效益、資源配置與弱勢群體參與的角度審視,這類「嘉年華式」觀光政策,恐怕只是製造一場精心包裝的經濟幻象。
首先必須肯定,台中市確實擁有全台最完整的自行車道網絡——94條路線、總長逾780公里,涵蓋台中市山、海、屯、都四大地理區塊。這項基礎建設的長期投入,值得肯定。然而,問題不在於「有沒有路」,而在於「誰在用、誰受益、誰被排除」。根據過往研究,台灣的自行車旅遊人口高度集中於中產階級以上、具備閒暇時間與消費能力的城市居民。一場限額1,700人的免費活動,雖號稱開放報名,但實際上多數參與者仍來自都會區、擁有自有單車與交通接駁能力。換言之,這類活動看似全民共享,實則篩選出特定階層,而真正居住在台中市東勢、后里區…等偏鄉地區的弱勢居民,往往因缺乏設備、資訊或時間,反而成為活動的「背景板」或「服務提供者」,而非受益主體。

更值得警惕的是,台中市政府將大量資源投入「一次性節慶活動」,而非持續性的地方經濟發展。以本次嘉年華為例,開幕表演、街頭藝人、30攤市集、親子劇團等看似熱鬧,但這些活動的經濟乘數效應極低。多數攤商為短期進駐,收入未必留在當地;表演團隊多由台中市政府外包,成本高但就業創造有限;而1,700名騎士中,真正會在台中市后里區過夜、消費餐飲住宿的比例恐怕不到一成。相較之下,若將同等預算投入改善偏鄉交通接駁、補助在地小農發展深度體驗行程、或建置常態性單車維修與租借站,其對地方經濟的滲透力與永續性,將遠高於一場「週末秀」。
這正是當前台灣地方觀光政策的典型矛盾:追求「國際能見度」與「媒體曝光」,卻忽略「在地生根」與「分配正義」。台中市政府引以為傲的「Booking.com評選」,本質上反映的是國際觀光客的審美偏好,而非本地居民的生活品質提升。更諷刺的是,這條被譽為「絕美」的東后豐綠廊,前身正是廢棄的鐵道——其歷史價值與生態資源本可作為深度文化觀光的基礎,但如今卻被簡化為「打卡路線」,沿途景點如「0蛋月台」、「九號隧道」僅作為拍照背景,缺乏導覽、解說或社區參與機制。這種「景觀化」的觀光模式,最終只會讓地方文化淪為消費符號,而非活的文化實踐。
從經濟學角度看,這類政策犯了典型的「短期刺激迷思」。地方政府官員的任期有限,傾向推動可見度高、執行快、媒體效果佳的活動,以累積政績。然而,真正的區域發展需要長期投資於人力資本、產業鏈結與制度建設。舉例而言,后里馬場雖為活動終點,但其周邊社區並未形成完整的觀光產業聚落。多數攤商為外來者,本地青年缺乏創業支持,小農產品難以進入主流通路。與其每年舉辦一次千人騎行,不如建立「單車觀光合作社」,由在地居民共同經營導覽、餐飲與住宿,讓觀光收益真正回流社區。這才是「地方創生」的核心精神,而非僅僅「吸引人流」。
國際上已有諸多教訓可資借鏡。例如:西班牙的「綠色走廊」(Vías Verdes)計畫,雖同樣由廢棄鐵道改建,但強調社區參與、生態教育與弱勢就業。當地政府提供補助,培訓失業婦女擔任導覽員,協助小農開發路線專屬伴手禮,並與學校合作推動環境教育課程。結果不僅提升觀光品質,更降低青年外流率。反觀台灣,多數縣市仍停留在「辦活動、請明星、拍影片」的初階思維,缺乏將觀光轉化為社會投資的制度設計。

更根本的問題在於,這類嘉年華活動掩蓋了城鄉資源分配的不平等。台中市雖號稱「山海屯都」多元發展,但觀光資源高度集中於台中市西屯區、北屯區等核心區,偏鄉如台中市東勢區、和平區、新社區等地,長期面臨人口老化、產業空洞化。一場單車活動或許能帶來一日人潮,卻無法解決結構性困境。若台中市政府真心推動「慢旅」理念,就應思考如何讓偏鄉居民也能「慢下來生活」,而非僅供都市人「慢下來消費」。這需要的是交通改善、醫療照護、數位基礎建設…等實質投入,而非一場表演與市集的煙火秀。
當然,我們不能全盤否定「節慶活動」的價值。它確實能短暫提升城市形象、促進家庭休閒、鼓勵低碳出行。但關鍵在於「比例」與「導向」。當台中市政府將大量預算與行政能量傾注於短期活動,卻忽視長期產業培育與社會包容,這無異於捨本逐末。尤其在財政資源有限的當下,每一分錢都應精準投資於能創造「真實價值」的領域,而非僅製造「表面繁榮」。
回顧過去十年,台灣各地舉辦了數百場類似單車、馬拉松、音樂節…等各式各樣的活動,但真正能轉化為地方永續經濟動能的案例寥寥無幾。多數活動結束後,留下的是垃圾、交通壅塞與短暫的社群媒體熱度。與其追求「千人齊騎」的壯觀畫面,不如思考如何讓「一人深度體驗」成為常態。這才是台中市政府觀光政策應有的經濟理性與社會關懷。

在氣候變遷與區域失衡日益嚴重的時代,台中市「山海屯都」各區域的地方發展,不能只靠「嘉年華」來點綴。真正的進步,不在於有多少人來拍照打卡,而在於有多少本地居民能因此獲得尊嚴的工作、穩定的收入與對未來的希望。台中市若真想成為「自行車旅遊之都」,就該從「活動導向」轉向「社區導向」,從「流量思維」升級為「留量思維」。否則,再美麗的單車路線,終究只是一條通往經濟幻象的「單行道」與「不歸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