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鄭宗龍的全新作品《關不掉的耳朵》將聲音化為舞蹈的節奏與能量。11月7至9日在臺中國家歌劇院,一起體驗這齣在聲響中誕生的舞蹈。(圖╱歌劇院提供)
【亞太新聞網/記者孔亮云/台中報導】
搭飛機回臺時聽見廣播傳出《雨夜花》,是否曾令你熱淚盈眶?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鄭宗龍的全新作品《關不掉的耳朵》以聽覺啟動感官,與法國作曲家艾斯特班・費南德茲、金馬獎聲音設計大師杜篤之、杜均堂攜手創作,將聲音化為舞蹈的節奏與能量。11月7至9日在臺中國家歌劇院,一起體驗這齣在聲響中誕生的舞蹈。

▲《關不掉的耳朵》將大自然中的風聲、雨聲等環境音轉換成抽象的舞蹈,延伸觀眾的另一層想像。(圖╱歌劇院提供)
還記得雲門50週年與AI舞者共舞的《波》嗎?鄭宗龍這次在《關不掉的耳朵》,讓「聲音」化作「看不見的舞者」,引導觀眾穿越記憶,和腦中的自我對話,進而啟動想像。聲音不再是陪襯,而是驅動舞蹈的主體,希望觀眾能「被聲音包圍」,從舞者的呼吸到空間的節奏變化,都能感受到聲響轉化為舞動的力量。

▲此劇大膽讓聲音成為舞作的主角之一,觀眾在呼吸與節奏間,被聲響包圍,感受聲響化為身體的驅動力量。 。(圖╱歌劇院提供)
擅長跨界、電音與實驗音樂的作曲家費南德茲,為《關不掉的耳朵》創作了「不斷演化」的音樂,沒有重複的樂句,每一秒都不同,創造一種無法被關掉的感覺;他甚至扛了32公斤的樂器及設備到臺灣,以便現地創作與即時調整。作品也融入許多與臺灣自然環境相近的聲音元素,再加入簫、尺八等木管樂器,充滿「叛逆」精神。
「很難想像風聲、雨聲等音效環境音也可以融入舞蹈!」聲音設計之一杜均堂表示,這齣舞作玩弄虛實之間的不停切換,環境音擔任了寫實面的元素;這些常常在現實中聽到的聲音,讓觀眾不知不覺掉進陷阱,引導出一個氣氛、情境,再轉換成抽象的舞,延伸出觀眾另一個想像。
服裝設計陳劭彥以低彩度呈現舞者身體的張力與輪廓。視覺統籌吳耿禎與燈光設計沈柏宏共同提出「去包裝」的概念,將後台裸露於觀眾眼前,捨棄布幕的遮蔽,觀眾的視線可以穿透整個劇場;雷射光在劇場中重新定義空間,建立出詩意而溫柔的留白。
去年曾以《December Nite》首次在歌劇院演出並大獲佳評的媒體藝術家張方禹,擔任舞作雷射設計;他說,雷射將以很緩慢的運動,穿梭水、煙霧等自然介質,在舞台上有如蒼穹、草原、甚至冥河一般,展開新的維度,在畫面柔和時聚焦身體,在舞者張狂躁動時相互拉扯。舞台上所有事件都相互連貫,希望在觀眾心裡留下深刻的體驗。
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長期以行動支持藝術,秉持「生態、生活、生命」的核心理念,持續透過各類推廣活動與美學體驗,讓藝術融入日常生活。今年,基金會再度攜手臺中國家歌劇院及雲門舞集,11月8日聯合打造陸府家族專場,邀請陸府建設住戶、企業貴賓、長期合作夥伴與中部地區舞蹈、音樂相關專班師生及弱勢團體共計約1,600人走進劇場。期盼藉由舞蹈所傳遞的美感與活力,激發參與者對藝術的感受與想像,讓藝術的力量在生命中綻放光芒,並持續為藝文發展注入深厚的支持與關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