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點時報/鄒志中報導) 在氣候危機的倒數計時中,「韌性」這個詞正逐漸取代「成長」成為城市發展的新語彙。當能源價格波動、極端氣候頻繁、電網壓力攀升,城市是否仍能穩定運轉、維持經濟活力,已成為衡量治理能力的新指標。台中市政府日前舉辦的「城市韌性-智慧能源管理論壇」,表面上是一場技術與政策的交流會,實際上卻揭示了台中城市在能源轉型中的焦慮與前瞻布局。

從智慧城市到能源治理:韌性的經濟學意涵
臺中市經發局長張峯源在論壇上提到:「城市韌性不再只是口號,而是城市生存與發展的必要選項。」這句話道出了今日地方治理的現實壓力。對企業而言,「韌性」意味著電力不中斷、供應鏈不斷裂;對台中市政府而言,則是「能源轉型」能否兼顧經濟與環境。若說過去十年臺中談的是「智慧城市」,那未來十年談的,恐怕是「能源治理」。
在經濟學上,韌性是一種「成本分散」的策略。面對風險,不是完全避免,而是確保在衝擊發生時,系統仍能恢復運作。對臺中而言,這意味著不能只依賴中央電網或傳統能源結構,而必須分散能源來源、提升本地供電自主性。再生能源、儲能系統、虛擬電廠——這些詞不再只是技術名詞,而是韌性經濟的基石。

從分散式能源到虛擬電廠:新電網的經濟邏輯
論壇上多位產業代表談到「分散式能源整合」與「虛擬電廠」的應用。這些概念在學術上屬於「能源市場去中心化」的趨勢,也就是讓原本僅有單一供應方(如台電)的市場,轉為由多方共享、協作的網絡。
友達光電在豐原設立的「智慧節能社區」示範場域,是這種轉型的縮影。企業不再只是用電者,而是成為供電者的一部分。屋頂太陽能板與儲能設備能在用電尖峰時釋放電力、在離峰時儲存電能,藉由AI與數據分析調度,整個系統形成一種「彈性電網」。這樣的模式,能讓城市在突發停電、氣候災害或國際能源價格暴漲時,維持運作。
但經濟學的問題也隨之而來:誰來出錢?誰來管制?在現行體制下,多數分散式能源仍須透過台電並網,投資成本高昂、回收期太長。若缺乏政策誘因與法規支持,再好的技術也難落地。正如國際能源署(IEA)所指出的,「能源轉型不是科技問題,而是治理問題」。
ESG與碳邊境調整:地方產業的國際壓力
論壇中另一個關鍵詞是「CBAM」,也就是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這項機制等於對高碳排產品課以「碳關稅」,迫使出口國企業降低製程碳排。對以製造業為主的臺中來說,這不僅是環境議題,更是產業生存的門檻。
臺中市政府鼓勵企業導入ESG管理,建立綠色供應鏈,這固然值得肯定,但也凸顯一個現實矛盾:中小企業多半缺乏資源進行碳盤查與綠能轉型。大型企業如半導體、離岸風電等投資動輒上千億,能享受政策補助與國際資本青睞;反觀中小企業若要安裝太陽能板或導入節能設備,卻仍需自行吸收初期成本。這種「綠色不平等」若持續擴大,長遠看恐將削弱整體城市的產業韌性。
韌性城市的兩種路徑:市場驅動與公共治理
目前台灣各城市的能源轉型,大致分為兩種模式:市場驅動與公共治理。前者依賴企業創新、競爭帶動效率提升;後者則強調政府規劃、公共投資與長期穩定性。臺中的策略某種程度上屬於「混合型」,既強調市場參與,也仰賴政府政策的扶助與補貼。
張峯源局長提到,台中投資台灣三大方案中,半導體與離岸風電投資額超過千億,顯示地方政府在引導產業結構轉型上已有規模。但問題在於,這些高額投資是否真正提升了城市的「能源自主性」?若能源供應仍集中於少數大企業或外資主導的風場,城市的韌性就可能只是「外包」給資本市場的一種幻象。
哥本哈根風能開發公司(CIP)的參與,象徵台中與國際綠能產業接軌,然而當外資主導離岸風電開發、台中市政府負責基礎建設與法規協調時,收益分配與技術移轉如何落實?本身就是地方治理的試金石。換言之,韌性不僅是供電穩定,更是治理能力的體現。
從購物節到綠能城市:經濟韌性的延伸想像
有趣的是,台中市政府經發局在報告中同時提到「台中購物節」的國際獲獎與經濟成果。乍看之下,這似乎與能源管理無關,實則反映了城市「經濟韌性」的另一面。當消費活動與觀光產業得以透過數位工具(如「台中通」App)整合,吸引外籍人士與在地商圈共榮,這種以科技驅動的經濟活力,與能源領域的「智慧管理」理念不謀而合。
但我們也應保持警覺:當城市以活動與行銷來展示「幸福永續」形象時,真正的永續應該建立在能源與產業結構的根本轉型,而非短期的經濟刺激。若城市的綠色形象建立在高能耗活動或臨時性的政策之上,那便只會是「光鮮的永續」,並非「可持續的幸福」。
長期挑戰:從技術導向走向制度創新
智慧能源管理的終極挑戰,不在於科技多先進,而在於制度是否能跟上。電網分散化、碳權交易、ESG評鑑、企業減碳責任——這些都需要法規、資料共享機制與透明監管。若制度落後於科技,智慧就會變成碎片化的口號。
哈佛大學能源政策專家約瑟夫‧阿爾迪(Joseph Aldy)曾說:「沒有市場設計的能源轉型,只是理想主義的環保工程。」臺中若要在「幸福永續」的口號之外,真正建立韌性城市,就必須在政策層面實現能源資料開放、促進民間參與與再生能源融資普及化。唯有如此,綠色經濟才不會淪為少數企業的特權。

韌性的城市,不只會發電,還要會分電
臺中的能源轉型正站在十字路口。一方面有政策推力與企業參與,另一方面也有成本壓力與制度掣肘。從論壇的討論可見,「韌性」已從口號轉為實踐方向,但如何在「智慧管理」與「社會公平」之間取得平衡,就將會是決定台中這座美好城市能否能夠真正「永續」的成敗關鍵。
城市的韌性,不只來自它到底能夠發出多少電,更來自它如何分配這些電力。當「再生能源」成為城市治理的新貨幣,政府與企業要如何分擔責任?要如何讓能源轉型的果實普惠民眾?這些才是真正考驗台中市政府治理智慧的起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