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桃園機場舉辦國際論壇 聚焦航廈舒適度與航網連結重振機場經濟

1 9
現場大合照。圖:桃園機場提供

因應全球航空業變局與市場轉型,並深化國際合作,機場公司昨(7)日舉辦「重振機場經濟:為全球旅客設計航廈舒適度與航網連結」國際論壇。論壇邀請 ACI 國際機場協會亞太及中東區總監 Stefano Baronci、泰國機場集團代理總經理 Paweena Jariyathitipong、OAG 亞洲首席總監 Mayur Patel 等講者,吸引超過 200 位國內外產官學研界代表與會,針對「航廈舒適度」與「航網連結與全球經濟」兩大議題進行深度分享與交流。

交通部次長林國顯致詞指出,桃園機場客運量穩健回升,今年前三季客運量達3,522萬人次,恢復至2019年同期96.5%水準;其中桃園機場更是北美中轉東南亞的樞紐機場,北美轉機旅客占整體約四成,為了讓旅客的便利性更為提升,自9月起加拿大旅客亦比照美國,實施來臺轉機旅客一站式安檢(OSS) 程序,預估可節省轉機時間高達1小時。

2 7
機場公司副總經理余崇立(左1)與環亞貴賓室集團商務總監(中)和IATA亞洲區諮詢顧問張廉(右1)專題討論航廈舒適性主題,討論旅客需求與機場回饋。圖:桃園機場提供

機場公司董事長楊偉甫表示,今年論壇以「重振機場經濟」為主題,結合「旅客體驗」與「航網經濟」兩大核心議題,邀集 ACI、泰國機場集團、OAG、日本三菱地所集團、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環亞貴賓室集團及日本航空等國際單位講者,共同探討機場服務創新與發展趨勢。機場公司近年積極推動第三航廈與第三跑道建設,北登機廊廳也預計今年底啟用,新設施採綠建築與智慧化管理系統,代表邁向更環保更有效率的一步,亦將大幅提升營運效率與旅客服務品質。

上午論壇首先由ACI總監 Stefano Baronci 分享亞太航空市場趨勢,2025年上半年全球客運量達46億人次,其中亞洲以17億人次居首,且未來40%成長集中在亞太區域,各國機場須同步強化基礎設施、提升容量與旅客服務品質,以迎接成長需求。Baronci強調,各國時間帶分配制度應以公共利益為原則,以推動航空業長期經濟效益的角度定期檢討調整,促進航空市場健康發展。

OAG(全球航班系統資料庫及統計分析業者)亞洲首席總監Mayur Patel分享航網連結與機場觀察指出,2025年全球跨境旅客將近50億人次,每日約有410萬人次轉機旅客,到2035年更將高達每日約有590萬人次轉機旅客,臺灣在全球旗艦樞紐機場排名達全球37名,顯示航網連結全球排名度前段班。隨著轉機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機場可將旅客候機180分鐘的黃金時段轉化為商機,藉由具吸引力的商品與服務,甚至在機場中體驗在地文化的商品與服務,例如臺灣在地的茶文化就是非常好的例子,帶動非航空收入成長並強化整體旅客服務價值。

下午專題由日本三菱地所集團空港事業部長西村等(Hitoshi Nishimura)分享日本以吸引 6,000 萬海外觀光客為目標之行動策略。由於機場業的固定成本投入很高,越來越多日本機場結合私部門力量及專業,以振興機場經濟及提升管理效率,現在已有20個機場私有化,如北海道7個機場、仙台機場、廣島機場、福岡機場、熊本機場等。其中例如高松機場,2019年與桃園國際機場締結姊妹機場,目前正進行機場擴建和航廈翻新工程,可以有更多登機空橋和國際旅客候機室,藉由公私部門合作,提升航廈收益、強化航線佈局、促進機場與地方經濟共同成長。

What's your re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