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黨日前第二度聯手突襲修正《財政收支劃分法》,引發行政院罕見強烈反擊。行政院長卓榮泰警告新版財劃法將削弱中央國庫,甚至使政府明年沒有能力因應非洲豬瘟、堰塞湖或國際談判,語氣中出現高度動員意味。他承諾行政院將以自家版本全面迎戰。然而,當政治語言把公共政策推向對決,真正被置換掉的,往往不是數字,而是制度的冷靜。
值得先釐清的是災害、防疫、談判能力真的會因財劃法立刻崩壞嗎?中央對重大災害、疫情與外交談判所需的財源,確實仰賴一定程度的調度彈性,包括馬太鞍溪堰塞湖的搶修、非洲豬瘟防疫以及突發性的外交需求,都是透過中央預算快速加碼完成。但把立院在野版本描述成明年中央就會完全沒能力救災、防疫以及進行國際談判,這條因果鏈條並不精準,似乎更接近政治語言,而非實打實的財政科學。
因為即便財源稍有緊縮,中央依然擁有各種政策工具,包括中央預備金、追加預算權、特別預算、跨部會基金調度機制等等。退一萬步來說,若行政院真認為立院版侵害憲政秩序,也可依《憲法》程序提出覆議或者是釋憲,都比僅僅使用政府會被癱瘓的敘事回應來得好。
事實上,真正的問題除了錢,還有程序。立院在兩週內接連通過兩版不同內容的財劃法,確實暴露出立法院恐有程序正義不足的憂慮。畢竟牽動全國縣市分配、中央與地方權的法律,理應有召開公聽會、委員會協商、逐條討論與財政模型公開,但這些都未真正發生。這樣的程序正義不足,恐怕不是哪個黨得分的問題,而是台灣民主長期的制度病徵與沉痾。
同樣地,當立院提出不同版本,行政院以全面迎戰予以回應,也是一種逸出制度的語言。兩相對照,都讓財劃法逐漸遠離理性討論,一步步走向政治攻防戰場。但當行政與立法意見歧見過大,正確的民主途徑永遠是回到制度,而不是喊話備戰。我們的政治不應該是要把不同黨派的對手打倒,而是希望能夠解決問題。
財政分配不是零和遊戲,而是國家治理能力的根基。財劃法真正該討論的是在本質上被忽略的許多問題,包括面臨人口老化、少子化後,既有公式是否失真?雙北、新竹承擔大量通勤、醫療、教育量能是否被低估?農工大縣在地負擔是否被合理反映?中央與地方的事權分工是否需要重新界定?
行政院主張回到基本財源保障制,避免計畫型補助被政治化;在野黨擔心中央過度操控國庫,要求將一般補助寫死。兩方方案其實各自反映不同治理哲學,也都有其底層邏輯,這是需要協商的原因。但台灣的行政與立法關係愈來愈呈現對決狀態,而非制度討論。以財劃法來說,立院用快閃表決推動重大財政改革,行政院以全面迎戰為政治表態。當財政分配成為政黨競技的舞台,而非共同治理的平台,最終受傷的不是政府,而是全體公民。
制度疲弱,比財源緊縮更危險,是最大的國安問題;政治喊話,甚至比財劃法更容易讓國家失去方向。台灣的民主最不缺的就是反對聲浪,但缺少有長遠眼光、有擔當、能說清楚施政方向的政治人物,以及在關鍵政策上願意坐下來談的制度文化。財劃法牽動全國、跨世代,不能只靠情緒與話術。真正能讓台灣穩定向前的,不是誰喊得比較大聲,而是誰願意讓制度說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