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員榮醫療體系員榮醫院中醫部與腎臟科合作,採用中西醫整合醫療模式,林親怡部長指出,透過中藥調理、針灸輔助以及個別化的西醫監測,成功讓部分患者腎功能穩定甚至改善,逆轉患者腎功能,延緩腎病惡化為慢性腎臟病治療帶來新契機。(圖╱員榮醫院提供)
【亞太新聞網/記者孔亮云/彰化報導】
員榮醫療體系員榮醫院中醫部與腎臟科合作,採用中西醫整合醫療模式,透過中藥調理、針灸輔助以及個別化的西醫監測,成功讓部分患者腎功能穩定甚至改善,逆轉患者腎功能,延緩腎病惡化為慢性腎臟病治療帶來新契機。

▲中醫會針炙腎俞、百會及足三里等穴位,減緩慢性腎臟病患者腎臟惡化的時間。(圖╱員榮醫院提供)
依據台灣腎臟醫學會指出,平均每8人就有1人患有腎臟慢性疾病,據統計,目前全台有近10萬人接受洗腎治療,並以每年1萬人的速度增加。
林親怡部長指出,慢性腎臟病是一種常見且持續進展的疾病,若未及時介入治療,腎功能會逐漸下降,嚴重時可能發展至腎衰竭而需透析或腎臟移植。臨床統計顯示,糖尿病患者的腎絲球過濾率(eGFR)每年平均退化約6%,非糖尿病患者則約4%。
慢性腎臟病的分期主要依據腎絲球過濾率(eGFR)數值:
第二期(eGFR 60–89 ml/min):腎功能仍屬輕度損傷,多數患者可能沒有明顯症狀,但若合併蛋白尿、糖尿病或高血壓,未加控制則病情可能持續惡化。
第三期(eFR 30–59 ml/min):可再細分為三A(GFR 45–59)與三B(eGFR 30–44),患者常出現貧血、水腫、血壓升高等症狀,這個階段很有尋求中醫協助的價值,甚至有機會回到第二期,屬於必須積極介入的重要時期。
第四期(eGFR 15–29 ml/min):腎功能已嚴重受損,患者可能出現顯著的尿毒症症狀,若再惡化需洗腎或移植腎臟。
林親怡部長分享數名經中醫治療後,避免洗腎的案例,王姓患者因免疫系統問題導致慢性腎病,就醫時腎功能已位於三B期,接近第4期。經醫療團隊安排中藥調理與針灸治療,搭配腎臟科王奕中醫師定期檢測與雲端藥例調整,其腎絲球過濾率由40上下逐步提升至57,成功逆轉至三A期,並穩定維持。
另一例來自鹿港的施姓患者長期受糖尿病及高血壓困擾,且使用精神科藥物,血糖及其他代謝指數頑固且難以控制。接受中西醫結合治療後,不僅腎功能穩定於第三期,有時甚至可提升至第二期,血糖與血壓用藥皆得以降階,精神壓力與睡眠品質也有所改善。
林親怡部長強調,中西醫結合的優勢在於能針對患者體質及疾病特性量身訂製治療計畫,中藥與針灸可協助全身調節,西醫檢測與藥物治療則確保療效與安全性。除延緩腎功能惡化外,更可改善血糖控制、降低三高風險並提升生活品質。慢性腎臟病雖然進展緩慢,但若及早接受治療與生活管理,仍可維持穩定甚至有些案例可逆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