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點時報/鄒志中報導) 台灣無效率的行政儀式要如何迎接國際典範的轉移?當全球領先國家如日本、韓國、甚至愛沙尼亞,已將行政數位化的焦點轉向「零行政負擔」(Zero Administrative Burden),讓國民從重複填報中解放時,台灣每年繳稅季時的反覆討論,早已成為一種無效率的行政儀式。
無論政府如何宣稱「流程簡化」或「介面優化」,台灣民眾與企業依然普遍感受負擔沉重。資訊在各部會之間形同「資料孤島」,互不相通。這顯示出台灣行政數位化的問題,已遠超出單一應用程式或介面的優劣,而是深陷於局部改善的泥淖,缺乏對整體制度架構的根本升級。台灣行政資訊整合為何仍停留在「改善填表」階段?而國際領先國家又是如何透過「數據治理」和「法律規範」,實現了跨越至「零填表時代」?
台灣的「資料孤島」困境:技術優秀,制度失靈
台灣公部門擁有優秀的資訊技術人才,但長年來,台灣始終無法跨越一個關鍵門檻:缺乏具備法律授權與制度架構的跨部會、跨資料庫整合權限。
這造成了以下結構性問題:
- 數據碎片化: 台灣民眾的核心資料分散於財政部、健保署、勞保局、地政單位…等數十個獨立資料庫中,彼此互不隸屬。
- 各自為政: 每個政府單位都能獨立開發系統,卻沒有中央權威機構負責建立標準,強制或協調「讓這些系統互相溝通」。
- 風險謬誤: 政府常以「避免資安風險」作為不整合的藉口,但真正的風險恰恰來自這種分散、多頭馬車式的管理,增加了數據重複曝光和難以稽核的漏洞。
台灣行政的痛點不在於沒有技術,而在於沒有制度性的「國家數據治理」(Data Governance)。 結果就是,每年報稅、申請補助、資格審查…等大規模的行政任務,都變成一場全民重複繳交、重複審核的流程災難。
每年五月報稅季,正是這套系統性失靈的縮影:網頁塞車、資料比對延遲、台灣民眾被迫自行上傳已存在於其他政府系統中的文件。當台灣還在努力優化「填寫流程」時,國際標竿早已完成了對「基礎架構」的革命。
國際典範的架構革命:從「申報制」到「確認制」
國際上的成功案例證明,行政數位化的關鍵在於 重構政府與數據間的關係。
- 日本 e-Tax:電子身份與稅務深度整合
日本透過十多年的持續升級,將 e-Tax 系統提升至「零負擔」層次:
身份統一與數據獲取: 透過電子身份卡(My Number Card)的深度整合,國民只需單一驗證,即可一鍵授權系統擷取其在全國各機構的所有稅務相關資料。
從「填寫」到「確認」: e-Tax 的核心理念是:「既然政府已知,民眾為何要再次提供?」薪資、保險、扣除額、醫療費等皆由政府自動整合入稅表。國民的工作是核對政府提供的預算數字是否正確。
企業申報負擔的法定義務: 日本以法律明確規範,政府部門「不得要求企業重複提供其已掌握的資料」。這項制度性的約束,大幅降低了企業的行政申報總量。
- 韓國 Hometax:全國稅務一張圖的集中治理
韓國 Hometax 的成功不僅是介面優化,更在於後端資料治理的徹底集中化與即時化。
稅務資料的即時匯流: Hometax 介接銀行、醫療體系、教育、租賃契約及信用卡消費等關鍵數據。這使得韓國的報稅流程幾乎完全脫離主動「申報」,而轉變為國民只需「檢視政府計算的稅額」。
大數據查核與風險降低: 韓國國稅廳利用 AI 進行即時、大規模的異常交易模式辨識、逃稅模型分析和虛偽交易鏈查核,顯著減少了對事後書面審核和人工作業的依賴,極大化行政效率。
- 愛沙尼亞 X-Road:「一次填寫,全國通用」的法律骨幹
愛沙尼亞的 X-Road 並非一個單一的軟體平台,而是一個國家級的數據交換骨幹(Data Exchange Backbone)與互通協定。這是台灣行政改革最應借鑑的「骨架」。
分權式互通協定: X-Road 的核心是資料不必集中儲存,只要各部會系統遵循統一的欄位、格式、授權和隱私協定,即可在安全環境下進行資訊交換。
法律強制性義務: 愛沙尼亞明文規定:「政府不得要求民眾提供第二次已在其他政府機關提供過的資料。」這項法律義務徹底改變了公務體系的運作邏輯,迫使各部門必須思考如何串接,而非如何索取資料。

結構性僵局:阻礙資料流動的五大瓶頸
台灣之所以無法實施上述國際模式,根源在於系統性的治理體制缺陷:
(1) 跨部會數據治理的缺位
行政院層級缺乏一個超然且具備法定權力的「數據治理總署」,導致中央各部會資訊系統各自為政,形成「縱向集權、橫向分散」的低效狀態。
(2) 法律基礎的保守主義
現行法規對數據交換多持保守、謹慎甚至阻礙態度。政府部門最怕因資料外洩或濫用而背負政治責任,形成了「不串接最安全」的錯誤文化,缺乏讓資料在安全控管下流動的法律授權。
(3) 分散且低效的資訊投資
每年數百億的政府資訊預算,多數用於維護和「修補」既有系統,而非投入於跨部會數據基礎建設的「重建」。預算分散、缺乏統一評估標準,難以產生整體綜效。
(4) 政治週期與基建的衝突
數據基礎建設是跨任期、長達十年以上的工程。台灣政治週期過短,導致各任行政首長對資訊化方向各持己見,缺乏一致的國家數據路線圖。
(5) 「民眾痛苦指數」的分散
報稅流程痛苦、申請補助繁瑣、跨縣市資料不通,這些痛苦分散在各個環節,尚未匯聚成一次足以迫使政府進行「結構性重建」的全面危機。
台灣的進程:邁向「零填表時代」的三項行動
台灣要真正跨越行政數位化的門檻,必須將工作重點從「介面改善」轉向「制度革新」,並從以下三個面向著手:
(1) 法律優先:制定「台版 X-Road」數據交換法規
首要任務不是打造新平台,而是建立國家級的數據治理規範與法律義務。這包括:
制定標準化的欄位規格與數據交換協定(API)。
確立各部會資料庫的權限管理與使用透明化原則。
立法強制規定政府不得重複索取資料,將「一次填寫,全國通用」從願景提升為法定義務。
(2) 流程重構:將核心行政服務轉為「確認制」
台灣政府應全面檢視與民眾生活相關的重大行政任務,並將其流程從主動「申報制」轉為被動「確認制」。這包括:
稅務申報
長照與育兒津貼申請
租金與社會住宅補貼
各類資格審查(如學生助學金、低收入戶認定)
這要求政府必須先完成數據整合,將填表責任從國民轉移至公部門。
(3) 權責統一:成立超然的「國家數據治理總署」
參考韓國國稅廳或日本數位廳的經驗,行政院應設立一個具備超部會協調與整合權限的專責機構。該機構必須能:
統一指揮各部會資訊預算與數據標準。
強制推動關鍵數據庫的串接與開放。
承擔資料治理的法律責任,從而打破現行「不串接最安全」的保守文化。
不能再將「介面優化」視為行政改革
台灣現階段最大的風險在於:台灣誤以為自己在進步,但實際上,世界已經進入了另一種運作模式。
日本、韓國、愛沙尼亞的數位行政經驗證明:真正的行政數位化,不是將紙本作業「上網」,而是將數據轉化為能夠自動運作的國家級治理骨幹。
台灣若繼續將「簡政便民」口號停留在推出更多的App、更多的優化說明,而不願觸及深層的制度和法律障礙,那麼十年後的台灣,仍將為同一份資料、同一個流程、同一個報稅季,繼續在「填報地獄」中疲於奔命。台灣必須下定決心,以制度變革驅動技術應用,才能實現真正「零行政負擔」的資訊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