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預言攻台」當政治工具? 賴清德的魯莽與民主試金石

賴總統又是臉書又是記者會,大動作宣稱中國威脅加劇云云,「更以2027年完成『武統台灣』為目標」。君無戲言,大家看得膽戰心驚,心想政府掌握了甚麼可信消息,竟幫中國作此重要宣告。社會譁然之際,總統臉書悄悄修文。同一篇發文中,還把連結註明「專訪(interview)」改成「投書(op-ed)」。其實賴總統「發言、失言、修文甚至刪文」已經不是第一次。美專家稱其魯莽看來並非無據。更重要的是,該專家評估台灣是全球最危險的引爆點之一,盱衡賴執政風格,恐怕也不無隱憂。

賴總統投書美國華盛頓郵報後,親自召開記者會並在臉書發文,宣布要在2026至2033年分8年投入1.25兆國防軍購經費。違反民主程序的先斬後奏已經令人質疑,賴總統還以元首身分宣稱北京「以2027年完成『武統台灣』為目標」。在野黨立委抨擊,這無疑是對台灣與國際的經貿合作、投資,以及欲振乏力的國旅重重一擊。對於原本就招募困難的國軍,更是增添莫大壓力。

當輿論及社會反應如滾雪球般擴散,府方再度改弦更張。晚間由總統發言人聲稱媒體「片面解讀」,總統真正意思是「2027年完成武統的準備為目標」。與此同時,賴清德的臉書貼文也被抓包偷偷修改,從「武統台灣為目標」,變成「武統台灣『的準備』為目標」。

這是單純的措辭不慎還是對社會安全認知與心理防線的挑釁?一國元首若能隨意宣告「某年必發生戰爭」,卻又在壓力之下偷偷加註「準備」,這樣的不負責任與雙重標準,暴露的是執政者對資訊與言論的控制慣性。正如反對者所言,這不只是「誤解」,恐怕是刻意製造緊張、販賣恐懼,用危機感奠基自己的掌控權力並為政黨增添籌碼與動員力。

而這已非賴清德第一次言語失當。在大罷免期間,他以「團結國家十講」動員社會,但從第二講開始,語言便反覆落入「排除異己」、「塑造敵人」的窠臼。雖然十講名為「團結」,但內容中對不同政見者的標籤、錯解歷史、剝奪異見合法性的姿態,早已引起社會不安與民主價值的質疑。

當初十講不過講了四場就悄然腰斬;原本用以凝聚共識、穩固支持的政治工程,在言論失誤與民心滑落中崩解。颱風、政治壓力、輿論風暴,為他的撤講提供了台階下。但賴總統顯然沒有因此反躬自省,團結十講錯誤頻頻,大罷免大失敗,賴團隊卻依然直線加速。國際學者稱其為魯莽的領導人,確實犀利。

賴總統在缺乏公開情報、未經國會討論的情況下預言戰爭的可能性,重大國家安全議題恐淪為政治操作,把戰爭當政黨利益與國防預算動員工具。前副總統呂秀蓮就批評,民進黨這十多年來兩岸主張從來沒有改過、也沒有認真研究過,「不客氣地講,我覺得他們只是想要鞏固自己的政權,還有壯大他們的派系,對台灣前途、內政外交沒認真做研究。」

民主機制的可貴在於誠信與透明;當資訊被刻意模糊、頻遭質疑後刪改,如何談誠信。手握權力與話語權的人應謹記,一言足以興邦喪邦,君無戲言。戰爭的恐懼絕對不能當作政治籌碼,反則最終被犧牲的,恐怕會是這片土地上所有人的信任與尊嚴。

What's your re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