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簡體

不想奋斗了! “安静离职”等于摆烂?

“安静离职”现象不会是暂时的趋势,也不是一时的热门话题。而是劳工价值观念的转变,以及整体工作结构改变的结果。

在长达2年多的冠病疫情后,职场上掀起不同的工作形态,如“远程工作”和“疫情后辞职”等,还有一种称之为“安静离职”(Quiet Quitting)的概念也在短短时间内风靡美国。

其实,“安静离职”也并非实际的离职行为,而是指在工作时间内仅完成基本工作,不愿投入额外的精力,以确保准时下班,保持生活品质。

《华尔街日报》也在一篇报导中指出,美国的“Z世代”年轻职场工作者明确拒绝“搏命文化”(hustle culture)的现象,他们不再争取业绩、升职等,只会是“该做多少,就做多少”。这种意味着,即使这些年轻时代身在办公室,他们在心理上已不再将工作视为生活的中心。

持有“安静离职”心态的人,不意味着他们都是天天松懈懒惰。(图:Pexels)

对员工来说,这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态度;但对公司管理层和老板而言,或许难以理解这种态度。事实上,这种现象不会是暂时的趋势,也不是一时的热门话题。而是劳工价值观念的转变,以及整体工作结构改变的结果。

在选择“安静离职”的人数增多后,企业的整体效率肯定会下降,员工士气也可能逐渐降低。

调查:21%上班族只想“做好本分”

这种概念不仅局限于欧美,各个亚洲国家也有类似的情况,好比日本的“悟世代”、中国的“躺平主义”及更早前出现的“阿姨我不想努力了”,这些风潮都带出了相似的讯息。

根据履历制作网站Resume Builder在2023年3月发布一份调查显示,在1000名受访的美国人中,有26%的人表明了,他们不愿意迎合“搏命文化”;另有21%的人正在进行“安静离职”,只会选择做符合薪水价值的“分内事”。

Resume Builder职业策略师兼教练史黛西・海乐(Stacie Haller)解释了为何那么多员工不愿意付出更多努力。

“疫情改变了很多人对工作的态度,一些员工不再感到与工作或工作场所有联系,并且更强烈地希望将注意力集中在家庭和个人生活上。随着优先事项的转变,你会发现参与‘搏命文化’的意愿降低了。”

这也显示了,年轻一代因经济不振、社会阶层凝固以及部分企业实行的长工时文化,逐渐对社会感到失望。

“安静离职”者不愿在工作上投入额外的精力,以确保准时下班,保持生活品质。(图:Canva)

职场培训师佩克(Allison Peck)认为,这是人们对身心健康的照顾。“人们不再愿意牺牲自己的健康,只为了满足上司和工作的需求,而是希望找到符合自己薪水的工作量。”

面对员工可能出现的“安静离职”现象,以下提供一些建议,帮助管理层如何应对:

1. 打造“下情上达”的团队文化:管理层可以考虑将团队打造成开放、允许员工畅所欲言、无惧权力压迫的环境,让每个人都可以追求个人梦想并有空间发挥所长。

2. 勿落实“安静解雇”:不少外国企业提出“安静解雇”(Quiet Firing)的概念,以应对“安静离职”,然而,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

3. 把员工当“合作伙伴”:新一代员工普遍自尊心更强,他们追求可以发挥个人潜能、畅所欲言、共同奋斗的工作环境,因此无法接受只擅长下令、要求员工盲从的上司。

4. 善待员工:“善待”员工的方法之一便是调薪,因为i近75%的“安静离职者”认为,加薪可以提高工作意愿,另外提供更多休假、晋升机会、更好的健康照护、或更好的职位头衔等也能激励员工。

尽管这种现象是年轻人发起的,但这实际上是多年来心态转变的结果。而这股潮流揭示了当前职场的变迁,人们希望拥有对工作和生活的掌控权,不再被工作左右。

猜你喜欢:

Related Posts

1 of 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