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撰文‧徐采薇
2024台灣總統大選落幕,但在選戰告一段落的同時,台灣的未來怎麼走?對此,來台觀察選戰的哈佛商學院教授任美格給出建言。
1月13日選戰落幕,幾家歡樂幾家愁,但不分黨派,台灣民眾共同關心的議題,仍是台灣接下來該何去何從?
此次台灣大選備受國際關注,日本NHK、美國《華爾街日報》、德國之聲等逾百家外媒,都大篇幅報導。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中國政經專家任美格(Meg Rithmire)也受邀來台訪問。
現年42歲的任美格,長期從事中國政經研究,身兼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東亞研究中心)講座教授、華府中國研究智庫顧問。
在大選前幾日,她接受《今周刊》專訪,從美國學者視角,談其對台灣選舉的觀察,同時提出幾項建議。
美無政黨偏好 強調保護產業
「全球都在關注台灣。」任美格興奮地說,來台一周裡,她看見台灣人對選舉的巨大能量與熱情,且她覺得有趣的是,人民的政治立場上相當紛呈多變,「在美國,你通常可以根據某人的工作經歷或居住地點,猜測他們可能支持哪一個黨派,但在台灣,處於相同經濟地位的人,卻常常有不同看法。」
但,在她看來,不論哪一個政黨當選,對台灣當前的情勢與地位,都不會有太大改變。「我不能代表美國政府發言,我只是一個學者。」任美格首先釐清自身立場,她接著提及近來美國國會的一些議員,提出升格「美國在台協會」或「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為正式大使館等想法,均遭白宮否決,這意味著,白宮將繼續支持「一個中國」政策。
「在我看來,美國政府沒有偏好,他們希望台灣人民自己決定該由誰領導這個國家。」任美格說,唯一的差別可能在於,如果民進黨獲勝,美國立即的關切點將是中國反應,諸如軍事演習、北京的言論;若國民黨勝選,美國更擔心如何保護台灣供應鏈,免受中國影響。
實際上,自2018年以來,中美對抗日益升溫,任美格將美國政府的政策方向稱為「去風險」(de-risking),此舉目標並非讓美國乃至全球企業,完全退出中國,而是專注於確保一些關鍵行業與技術,免受中國間諜活動威脅,例如半導體、電池、電動車,以及掌握數據的科技平台等。
美國之所以如此緊張,很大部分源自中國共產黨對企業的干預,在學界又被稱為「黨國資本主義 」(party-state capitalism)。例如2022年,中共因疫情關閉上海港,造成許多國際企業不得不重新配置供應鏈,甚至出現庫存危機,損失慘重,促使一些公司加速執行「中國加一」策略,紛紛轉移至印度、越南等預備基地。
任美格指出,在過去一年裡,可以看到中國外商的直接投資顯著下降,據中國官方統計,其2023年第三季的外商直接投資為負118億美元,是自1998年有紀錄以來首次赤字。
(閱讀全文…https://bit.ly/3Hn7Gra)
更多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周刊》(第14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