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文教

補助私大生學費樂觀其成 教育「準公共化」專家提建言

行政院會通過「拉近公私立學校學雜費差距及其配套措施方案」,決定減免私立大專生學費1年3.5萬元,經濟弱勢學生學雜費再加碼減免1.5萬元或2萬元,可望於民國113年2月實施。中華民國公共行政學會副理事長黃榮源表示「樂觀其成」,因為教育是國家百年大計,教育政策有其公共性,不能全由市場機制來衡量成效。推行高等教育「準公共化」政策,幫助私校教育軟硬體的提升,有助於台灣高教發展,但他也提醒該政策要有配套措施,不應只是選前宣示,施行時,要避免監督不足而導致品質低落。

身兼文化大學行政管理系主任的黃榮源,認為政策最大受惠者是學生和家長,讓有子女就讀私立大專的家庭,可以減輕很多經濟負擔。但黃榮源表示,在根本上也要同時調整對私立大學的經費補助,否則錢用在學生身上,學校收入減少,教學品質就被打折扣,維持不了的就關門退場。這種沒有配套的補助方案,對提升高教品質並沒有幫助,公私立大專生得到的教育資源差距遠恐怕會越拉越大。

黃榮源表示,目前約有廿七所私大招生率不到六成,加上已有九家私立大專院校停辦,私大最大困境就是招生。私立大學生學雜費偏高,是國立大學的二點五倍,私大教師因招生無著面臨減薪壓力;目前大專私校生佔整體大專生的絕大比例,就讀私立學校的清寒學生接受補助比例也比公校高出數倍,但高教的資源對於私校的補助,不及於整個高教的1/2,學生獲得的教學資源比不上公立大學學生,形成一種政策系統性的惡性循環,對私大師生權益,並不公平。早日實施高等教育「準公共化」政策,幫助私校教育軟硬體的提升,有助於台灣高教發展,但黃榮源也提醒政策施行要避免監督不足,形成政策困窘,讓教育品質滑落。

台灣高教環境劇變 「藍海策略」尋求轉機

台灣高教環境急遽惡化,尤其今年大學申請入學放榜逾1.6萬缺額再創新高,各大學,尤其是私校感受到強烈危機,包括許多老牌私校也連下猛藥,紛紛祭出學雜費全免、擲百萬獎學金向學生招手。

文大跨域課程學生參加「2022亞太永續行動博覽會」,展示學習成果。(圖/文化大學提供)

文化大學校長王子奇表示,今年學校祭出高額獎學金,新生只要學測4科達均標,第1學年享免學雜費,後續在二到四年級只要維持班排名前20%,便能持續享有每年免學雜費優惠。台北醫學大學提供菁英獎學金,符合條件者學雜費全免;此外,亞洲大學今年同樣祭出百萬獎學金,以第一志願錄取並具備四科學測成績,符合系所參採科目和英文科者,只要各科均為滿級分未來四年可領取360萬元獎學金。甚至部分國立大學也加入戰局,國立暨南大學今年也提供逾10項獎助學金,每月有可領1萬以上的機會。

專家則提出高教「藍海策略」,認為「灑幣」或高額獎學金誘因,在生源不足的結構下不一定見效,學生還是會從長遠的角度思考前途和發展,因此著手提升教育市場上創新的因素,創造其他人尚未提供的體驗,才是最後致勝的關鍵。

黃榮源表示,從公共管理專家的角度來看,教育工作者可運用「藍海策略」,思考如何消除衰退項目、減少太過競爭項目、提升加值空間、創造新的體驗?他舉文化大學行管系的例子,這兩年具體執行精簡招生員額,推動課程精緻化、加值化和創新化,並擴大與就業巿場結合;全系師生配合執行學校的「大學社會責任計畫」,並創造學系的特色發展計畫,投入充足的經費,將課程結合永續、綠能發展;教學場域走出教室,投射到社區和地方,融合地方創生活力,讓傳統著重政府公務人員培養行政管理學能再「加值」,也開拓不同的視野。

黃榮源指出,四年級專業實習課程,學生可媒合到42個公、私機構進行長達一年的實習,提早熟悉職場環境。安排有3名考試院部長、次長級師資,專責國家公務員考試輔導,維持原有利基;2022年,學系創設「草山好日子創生實習公司」,提供學生模擬管銷,學習創業,已初具成效。

林佳璇同學表示,她被安排到某能源產業開發商實習一年後轉為正職,現已在這間公司工作超過一年,她建議同學不要漫無目的的實習,而要有目標並且有規劃的實習才會有意義。

黃榮源認為,危機就是轉機,高教的「大藍海時代」已經來臨。目前大學教育不能自外於「創新」、「服務」潮流,唯有創造「差異化」與「新價值」,才能開拓全新的視野和市場。

Related Posts

1 of 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