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熱門

京華城調查報告五大結論、八大建議曝案情!史上首次出現不同意見書

台北市議會組成「京華城容積違失案專案小組調查報告」,今(30)日進行最後一次會議並進行結案,調查小組做出5點結論以及8點建議,其中因民眾黨議員陳宥丞多點不認同專案小組的報告,因此這份報告中也出現北市議會調查報告中首次的不同意見書。

專案小組召集人游淑慧表示,此次專案小組總共開會11次,調閱資料並約談相關人員,今天最終會議做出5大結論、8大建議。

【五大結論】

(一) 本案京華城原訴求「允建12萬284.39平方公尺」於106年時早已為都發局及都委會認定為一次性保障,且於當時修正之細部計畫公告確認,後經該公司提起行政訴訟;相關情事都發局於109年2月曾於簽呈中明確告知市長。然市長明知京華城案正處於行政爭訟程序,仍做成與市府訴訟策略相反之個案交辦與指示,不顧行政訴訟仍在進行、亦不顧都發局反對意見及都委會曾經決議,逕行裁示都發局再次協助提案交由都委會研議,衍生本案後續爭端。於法院判決市府勝訴後,都委會委員認為不需給予京華城任何補償,市府仍配合京華城自創法無依據之個案容積獎勵,前無古人、量身打造,為招致特權爭議之根源。

(二) 都發局為主管機關,都委會為審議機關,本應以專業、公正、客觀之立場,為市民守護容積公共財。然柯文哲市長於議員座談會期間,直接指派都發局、都委會主席彭振聲副市長,擔任京華城案 PM,為京華城研議容積獎勵,又擔任審議角色。不只球員兼裁判,甚至是裁判兼任京華城總教練。致使都委會府外委員反對意見遭忽視,府內委員集體噤聲。都發局、都委會喪失客觀性,進而傷害都市計畫之公正性,破壞制度顯非可取。

(三) 京華城並非亟待都市更新之老舊建物,卻自創「韌性城市貢獻」、「智慧城市貢獻」及「宜居城市貢獻」等容積獎勵,取得高達18,463.2平方公尺(約5,585坪)之容積樓地板面積。如加計免計容積部分,則可增加之樓地板面積合計恐高達約 10,265坪。如以每坪市價200萬,租金每坪每月3500元計,京華城因容積獎勵所增加之獲利恐高達 200 億。惟京華城所負擔之公益性對價,僅為認養復盛公園、修整 1000平方公尺道路、設置充電車位等,負擔與獎勵顯不相當,本案嚴重違反公益性、對價性。

(四) 京華城改建並非「都市更新案」,不適用都市更新建築容積獎勵辦法;且京華城亦不願遵循《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自治條例》明定之條件申請容積獎勵。市府逕以「準用都更」增加容積獎勵,不僅史無前例,且有適法性疑義:京華城稱依都市計畫法第24條申請容積獎勵。然細譯都市計畫法第 24條規定「土地權利關係人為促進其土地利用,得配合當地分區發展計畫,自行擬定或變更細部計畫,並應附具事業及財務計畫,申請當地直轄市、縣(市)政府或鄉、鎮、縣轄市公所依前條規定辦理。」並未明定容積獎勵要件。若欲給予個案容積獎勵,應遵循既有法定容積獎勵規定。京華城非老舊建物,改建並非「都市更新案」,不適用都市更新建築容積獎勵辦法第10條至第13條之都更容積獎勵,且申請人不願遵循《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自治條例》明定之「綜合設計放寬與容積獎勵規定」申請容積獎勵。

申言之,京華城客觀上不符合都更獎勵要件,主觀上亦不願申請法有明文之其他容積獎勵,市府不應浮濫給予容積獎勵。另查多位都委會委員皆曾表明無從確認申請案容積獎勵之適法性,如黃台生、曾光宗等委員曾於調查小組會議中強調都委會並無創設容積獎勵權限。法務局亦曾表明類似看法。然握有細部都市計畫最終核定權之市府,並未善盡把關適法性之責任。守法等待都更的市民盼不到放寬容積獎勵;不合法定條件的財團新建案,卻可獲得市府量身打造高額容獎,市府遺忘為市民守護容積公共財之職責,令人遺憾。

(五) 綜上所述,市長以指定都發局、都委會主席受理京華城陳情案之手法,破壞都發局及都委會之客觀公正性。而後簽准由都委會為私人陳情案研議容積獎勵方案,再由都委會球員兼裁判,於市長指定之京華城案負責人彭振聲主持之都委會,通過自行研議之自創容積獎勵案。最後由早已交辦陳情案之府級長官核定公告細部都市計畫生效。回顧京華城容積獎勵案歷程,堪稱特權特快車。至此,京華城本於行政法庭被駁回之訴求(允建樓地板面積),卻仍能取得與勝訴判決相類似之容積獎勵。簡言之,法院關上了京華城爭取容積的大門,市府卻為京華城開了一扇特權之窗。升斗小民的老屋,期盼都更望穿秋水;京華城非老屋,市府卻量身打造高額容積獎勵,財團特權,莫此為甚。

【八大建議】

(一) 建議市府行政訴訟中之案件,首長應以公共利益最大化為考量,尊重司法訴訟之進行,不宜於訴訟中進行干預或逕行交辦處理。

(二) 容積獎勵或都審案件,都發局和都委會本各司其職,都發局為案件適法性、合理性擔任把關人,都委會則為審議人;建議市府日後須明確提送都委會案件之流程標準,避免再次如本案僅由民代陳情、長官交辦,即可跳躍應有評估程序,逕送都委會研議或審議,致使都委會委員承受過大的審查責任及把關風險。

(三) 內政部國土署日前曾表示:中央尊重地方政府所訂定的基準容積跟容積獎勵,但容積屬於公共財,希望將容積獎勵優先運用在公益性,儘量避免為「單一個案、單一族群」獎勵。事實上,本市過去對於容積獎勵均有明確的法源規定,包括都更、危老及高氯離子改建,本案不屬上述三項類別甚明,然京華城案僅以市府行政裁量權及都委會研議審議權,即同意個案創設容積獎勵項目,給予財團百億龐大利益,此舉是否過度擴張行政裁量權及都委會權限?容積獎勵涉及龐大公共利益,建議宜明確且有法源依據,不應僅以行政裁量權或由都委會通過即創設項目,請市府一個月內呈送法制研議至議會。

(四) 本案目前已在司法偵辦中,涉案層級及龐大利益為北市三十年之最,且未來可能尚有複雜的容積追討問題,請市府提早組成專案小組,研擬各種法律訴訟結果,及市府因應作為。

(五) 另關於都委會研議與審議相關權責一事,於本案被混合濫用為個案財團服務,有違都委會公正性;經本專案調查小組要求、北市都委會函文請示及內政部回文意旨,建議日後都委會不應再協助私人投資開發個案進行研議,以維護都委會公平性。

(六) 本案檢廉已著手進行偵辦,本會無再次司法告發之必要,然請將歷次會議逐字稿請政風處協助轉送檢廉專案小組,以做為參考。本案亦建議移送監察院調查決策首長是否有涉及違法濫權之個人責任,並建議重新調查「106 年監察院關於容積率審核意見」是否合宜。

(七) 於本案調查索資閱卷過程發現,除於議會辦理協調會及議員與市長座談會外,業者及相關人等曾多次親至市府與市府官員會面關說,然相關陳情信件、交辦處理及會面關說,相關官員均未進行廉政登錄,甚或僅以手諭便條交辦,請政風處予以檢討,並以此為案例檢討,落實爾後廉政登錄或便箋交辦制度。

(八) 本案引發外界對於容獎制度高度關注,亦引發市民對於一般都更困難,但財團卻易取容獎之相對不平感,建請市府應檢討研議基準容積或容積獎勵如何真正由市民受益、加速台北都更。

民進黨議員趙怡翔強調,調查小組的組成可以反映出,這次調查是不分政黨超越藍綠,要釐清柯文哲的角色,本來就不是政治追殺,而是調查京華城案過程中發生什麼樣的缺失。國民黨議員曾獻瑩則表示,調查小組送交監察院啟動調查的對象,希望是對決策者進行調查,而不是針對基層公務員。

Related Posts

1 of 1,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