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傳媒/記者黃誌寬報導】一位竹科企業CEO,長年帶領上百人團隊的許先生,在一次簡報中突然忘詞,連公司的基本財報數字都說不出來。起初他以為是壓力太大,但幾個月內狀況愈來愈明顯,甚至在高鐵上忘了該在哪一站下車。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科醫師陳睿正,經由腦波診斷模型與電腦化心理評估,發現其認知功能下降,進一步的Aβ PET檢查,顯示他腦中出現大量β類澱粉蛋白沉積,確診為早期阿茲海默症。
神經科醫師陳睿正表示,阿茲海默症發生的原因,目前無法完全明瞭,但主要與腦部蛋白質異常、基因遺傳、生活習慣和環境等多重因素有關。陳睿正指出,臨床經驗顯示,阿茲海默症越來越為大家所熟知,有早期就醫的趨勢,但學歷較高的患者做基本的神經心理評估,對他們來說太簡單,因此,可能出現測試正常,但其實是是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的情況。
中醫大新竹附醫與清華大學教育學院許慧玉教授、姚在府教授與丁志堅教授團隊合作,開發早期診斷系統「腦波診斷模型」,透過非侵入性腦波儀分析記憶相關電位變化,找出尚未出現臨床症狀的早期阿茲海默症徵兆。神經科醫師陳睿正指出,亞健康的人如果想確認是否為阿茲海默症高風險,可以先透過腦波診斷模型。腦波診斷模型工具已應用於研究與臨床測試,未來有望成為台灣社區型失智早篩的重要技術。
神經科醫師陳睿正說明,「腦波診斷模型」比失智症檢測題目更深入,像是在玩遊戲打電動一樣,測試者認識圖像回答答案,接上腦波儀偵測測試者在空間上是否有缺損,經由腦波去偵測他的腦波有沒有異常。
神經科醫師陳睿正提醒,阿茲海默初期的病人,可能會出現短期記憶力的喪失,比如說昨天吃什麼東西可能會想不起來,有些人會有空間感的喪失,比如說迷路,常去的地方會忘記怎麼走,建議即早就醫即早治療。
神經科醫師陳睿正表示,傳統失智症藥物只能暫時改善記憶,但無法阻止病程惡化。新一代單株抗體藥物,如 Lecanemab 和 Donanemab,是針對「阿茲海默症真正的病因」──β類澱粉蛋白沉積,進行免疫清除的標靶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