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桃園市工程體檢爭議延燒 市府強調制度化檢查機制 遭民進黨余議員以不理性問政混淆視聽

[台灣新聞雲報]記者王俊欽/桃園報導

桃園市議會總質詢今日聚焦公共工程體檢爭議。市府強調,自上任以來已全面啟動「品質提升計畫」,透過結構外審、機電外審及價值工程等制度化措施,對所有工程進行例行性檢查。然而,民進黨議員卻以過往三案體檢委員會為由,質疑市府未落實「全面體檢」,引發市府反駁其「混淆概念、不理性問政」。

公共工程體檢委員會僅負責三案 市府:已完成任務並結案

議員在質詢中指稱,市府曾於新聞稿宣布「所有公共工程都將體檢」,卻只看到三件工程由公共工程體檢委員會處理,質疑市府前後不一。

對此,市長明確回應:

「公共工程體檢委員會的職責就是那三個個案,三案都已完成並提出報告。全面體檢是透過市府內部常態制度執行,不是全部委由外部委員。」

市府資料顯示,體檢委員會自 2022 至 2023 年共召開 5 次會議,完成三案檢討;2024 至今未再開會,係因「任務已結束」。

市府強調議員始終未釐清「委員會三案」與「全市工程制度化體檢」的差別,相關指控屬於「混淆視聽」。

市府強調:內部全面體檢機制持續運作 不限外部專家委任

公務局於質詢中說明,目前市府已採行「全面品質提升計畫」作為所有工程的例行性健康檢查機制,包括:
• 全部工程結構外審(不再限於 15 樓以上)
• 機電外審
• 工程主管定期召開品質會議
• 設計圖審查制度化
• 價值工程(VE)降低成本、提升品質

市府表示,透過 VE 已替市庫節省約 40~50 億元,包括交通建設及公教人訓中心等重大工程。

市府強調:

「這些都是制度化、常態化的例行工作,不可能全部交給外部委員會。議員將二者混為一談,實屬不理性問政。」

捷運工程遭媒體爆料 市府:報導失真、不排除採取行動

質詢中,議員再以鏡週刊報導質疑捷運工程品質。市府重申,報導內容「似是而非」,捷運局已完成書面說明,無違法或不當情事。

市長表示:

「口水會過去,建設會留下來。我們的核心任務是為市民把工程做好。」

捷運局補充,將持續提供事證澄清,並保留後續可能的法律權益。

市府結語:制度化提升品質、不因不理性質詢偏離專業

市府最後強調,每一項工程都已納入內部品質提升制度,委外體檢僅是「特殊、重大案件」的輔助方法。

市府指出:

「制度化才是提升品質的根本。我們尊重監督,但不應以片段資訊混淆視聽。」

桃園工程體檢被刻意帶風向?

民進黨議員又來不理性問政了!

桃園市府早就把「工程體檢」制度化、常態化,不分大小案全部納入「品質提升計畫」。
結果民進黨議員卻硬把三個已結案的「外部體檢委員會」拿出來炒作,混淆視聽、移花接木,完全忽略市府真正正在做的事。

三案體檢 = 特案交外部委員審查

民進黨議員卻硬說:為什麼不是全部工程都交給委員會?
拜託,那三案本來就是「特案」,辦完就結束!

市府真正的「全面體檢」是內部制度化的

公務局講得很清楚:

✔ 全部工程都做 結構外審
✔ 全部工程都做 機電外審
✔ 定期品質會議、跨局處檢討
✔ 設計圖審查制度化
✔ 價值工程(VE)替市庫省下 40~50 億

真正的全面體檢,就是這些「已經在運作」的制度。
民進黨議員卻選擇性忽略,只挑三案大做文章。

捷運被爆料?市府:報導失真

遇到鏡週刊爆料,民進黨議員又跟進追打。
但捷運局資料清清楚楚:
報導是似是而非、斷章取義。

市府也說得很白:

「口水會過去,建設會留下來。」

但民進黨議員卻硬要把口水戲碼演到最大。

不理性問政只會拖垮市政進度

民進黨議員把:

✔「三案特別體檢」
✔「全市工程制度化審查」

這兩件完全不同的事硬混在一起,
不查資料、不看制度、不講脈絡,
只想製造矛盾、炒作輿論。

市民要的是建設,不是政治戲碼

桃園工程審查制度早已正常化、透明化、標準化。
市府也持續把錢花在刀口上、把工程做到最好。

不理性問政不能改善工程品質,只會浪費時間。

這篇文章 桃園市工程體檢爭議延燒 市府強調制度化檢查機制 遭民進黨余議員以不理性問政混淆視聽 是由 台灣新聞雲報 提供。

這篇文章 桃園市工程體檢爭議延燒 市府強調制度化檢查機制 遭民進黨余議員以不理性問政混淆視聽 最早出現於 火報

What's your re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