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台中城市治理的結構性風險? 「台中購物節」慶典經濟省思

(焦點時報/鄒志中報導)   「台中購物節」再度以驚人的數字震驚國人!台中市政府日前藉由高額獎品、多元抽獎機制的強力行銷,成功締造「百億元登錄金額」的亮眼成績。若僅從「人氣指標」和「短期吸睛」的角度來看,台中市政府無疑是成功的。然而,一份成熟的施政成績單,不能只以行銷光環定論。當慶典的煙火聲漸歇,我們必須冷靜審視:台中是否正過度仰賴這種「活動型經濟」(Event Economy)的短期興奮劑,來掩蓋長期累積的城市治理薄弱環節?

台中市政府將「台中購物節」模式視為城市競爭力的展現,但其背後的數據真實性、資源分配效率,以及對於產業發展的邊際效益遞減,已成為我們不能迴避的結構性課題。

數據的虛火與實質產值的迷思

「台中購物節」的百億數字,核心依據是民眾的「登錄消費金額」,本質上是為了抽獎而進行的數據彙集。這一數字既非嚴謹的營收(Revenue),更難以直接換算為城市生產總值(GRP)的增量。

若台中市政府欲將「台中購物節」定位為有效的經濟政策工具,則應提出更為扎實的經濟佐證,而非僅止於登錄數的堆疊:

  1. 產業淨增效益: 「台中購物節」對不同產業類別(例如餐飲業、零售業、服務業)的實質淨增長比例為何?消費行為是否僅是「提前消費」而非「新增消費」?
  2. 成本與效益評估: 龐大的獎項支出、行銷預算與人力投入,其資源配置是否帶來等價的長期效益?此類資源若投入於公共建設或產業升級輔導,效益是否更高?
  3. 空租率與永續性: 活動結束後,商圈和夜市的空租率、人流與營運成本壓力是否有所改善?若無,則「百億」不過是短期景氣循環中的一朵浪花。

我們要警惕的是,若政策決策者持續自我陶醉於登錄數字,將可能導致政策工具的錯位,無法看清真正的台中市經濟結構性弱點。

治理失衡:以煙火掩蓋制度性缺陷

「台中購物節」愈盛大、行銷愈成功,反襯出台中市政府在核心治理領域的缺口愈發顯眼。一座具備高度競爭力的城市,其基礎在於交通順暢度、環境品質、治安穩定性及產業創新動能。

當前台中的治理課題,卻逐年堆積:

交通瓶頸: 公共運輸發展仍有待加速,私家車依賴度高,導致尖峰時段的效率低下。

環境質量: 空污治理成效停滯,影響市民生活品質與城市形象。

產業轉型壓力: 相較於鄰近的桃園或台南,台中在吸引高科技、高附加價值產業鏈的表現不如預期,青年人才面臨高房價與低就業機會的雙重壓力。

治理的目標在於優化制度、創造適合人才與產業長期發展的環境。如果台中市政府將過多的精力與資源集中於「慶典經濟」的包裝,最終恐將造成城市競爭力基礎的掏空,使得民眾對城市發展產生認知偏差,誤將短期的熱鬧等同於長期的繁榮。

台中的發展不應是「行銷強、治理弱」的倒L型結構。

抽獎誘因的邊際效益遞減與政策的短視

從最初的設計到如今,「台中購物節」的獎項誘因不斷升級,獎金規模、抽獎頻率甚至針對外籍人士的專屬獎項,無不展現出台中市政府追求數字突破的決心。

然而,這種政策模式的風險在於:

  1. 資源的政策排擠效應: 龐大的獎勵成本,勢必排擠其他更具結構性效益的財政支出,例如對中小企業的研發補助、技職人才的培育或城市基礎設施的升級。
  2. 過度依賴非經濟因素: 當經濟活動必須仰賴抽獎的機率性回報來刺激時,反映出城市消費環境本身缺乏足夠的吸引力或競爭力。
  3. 季節性繁榮的陷阱: 抽獎活動僅能創造消費的「磁吸效應」,一旦「台中購物節」活動結束,消費潮便迅速退去,無法形成常態性的商業循環。

城市經濟的永續發展,不可能永遠繫於一個彩票系統。台中市政府政策制定者必須將重心放回如何提升台中產業的內生競爭力,而非僅是設計更華麗的消費誘因。

城市發展呼喚結構性的覺醒

「台中購物節」日前獲得國際行銷獎項,雖然值得給予肯定,它證明了台中擁有卓越的行銷與策劃能力。然而,國際間真正享有高度競爭力的城市,絕非僅靠大型慶典來定義。它們的成功根植於完善的法治環境、高效的公共運輸、前瞻的空間治理以及雄厚的人才匯聚能力。

對於台中而言,「台中購物節」的成功是一面華麗的鏡子,它映照出城市熱情的一面,但同時也凸顯了鏡子背後,那些亟待解決的結構性難題。

我們呼籲台中市政府,必須正視「台中購物節」活動光環下的治理隱憂。城市發展需要的是踏實的結構改革、合理的資源分配,以及對長期願景的堅定投入;台中市政府唯有讓制度與治理能力與行銷熱度同步提升,台中才能真正擺脫「節慶經濟」的短期依賴,邁向永續、穩健的城市未來。

What's your reaction?